國內首家成功掛牌新三板的中醫醫療機構,百意中醫為了“賣身”達孜賽勒康,已于9月12日正式在股轉系統摘牌。
不只是百意中醫,在諸多并購案件中,對賭協議是經常有的,市場上對于收購雙方間的業績對賭也有不同的聲音。有觀點稱,對上市公司而言,新三板公司大多為成長型公司,發展不成熟,業績難免會出現波動,作為收購方,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要盡可能的規避風險。另一方面,被收購的新三板公司能進行業績承諾,也反映了股東對公司未來發展的自信,其為了完成業績承諾,也會想盡辦法發展業務,綜合來看,是對公司發展有益的行為。
并購趨勢上漲 不同市場層級銜接有待完善
上市公司與新三板公司間的并購,可以說是雙方互利,對于掛牌公司而言,新三板流動性不足,公司選擇自主IPO有著相對較大的時間成本,在此情況下,被上市公司并購則是其短期內快速登陸更高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個途徑。另一方面,對上市公司來講,經歷過股改、券商輔導及公眾監督的掛牌公司,在信披、財務等方面更容易讓人放心,因此更容易受到上市公司青睞。
此外,在上市公司并購掛牌公司的案例中,大部分被并購的公司,屬于基礎層企業,創新層公司反倒比較少。對于這一特征,有人認為,企業盈利能力等方面較好的掛牌公司,估值偏高,企業自身更愿意自主發展,而不愿被并購,導致控制權落入他人之手。而基礎層企業,在資源、市場認知等方面,一定程度上與創新層企業是不能相比的,被上市公司并購或許是其較好的出路。
盡管上市公司并購新三板企業的熱情明顯上漲,其成功案例數量也大幅增長,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新三板和上市公司所屬兩個不同層級的市場,因制度銜接和估值等問題,并購暫停和終止的情況也經常發生。當上市公司并購新三板公司成為一種趨勢,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像信披要求、估值認知差異以及不同層級間的銜接等問題都急需解決。
以上就是新三板最新消息,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掛牌公司頻繁摘牌,新三板漸成上市公司并購標的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