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教育(870155.OC)日前宣布融資3.5億元,這是新三板教育行業最大的一筆融資案。除了每股600元的噱頭外,更應該關注的是,高思教育完成融資后的估值達到了33.5億元。這筆融資由沸點資本和華人文化產業基金領投,創新工場、中金公司直投跟投。
33.5億元估值,對應2016年62倍的市盈率。資本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在新三板教育行業第一融資案背后,他們看到了什么?
沸點資本合伙人姚亞平認為,教育屬于強制消費品,K12教育的本質則是“幫人插隊”,在教育資源選拔中取得領先。在教育行業的投資,應該要非常關注續費率。
沸點資本投資高思教育的原因在于,中國具有整體教學研發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數,新東方和好未來都已經150億美金市值,而同樣掌握這個能力的高思教育只有30億估值,還有非常大的空間。
下為姚亞平口述。
教育屬于強制消費品,K12教育的本質是“幫你插隊”
人們現在總提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我認為素質教育的提法是不對的,為什么?因為但凡資源是供不應求的,那一定會有一個選拔標準。這種選拔標準可以是單一某一科的考試成績,可以使某幾科的成績,也可以是所有你能夠量化的指標。
比如說選拔標準變為,你的IQ占30%,你的成績占10%,你的社會活動占30%,你的讀書量占10%。如此真這樣做了,大家肯定都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但是大家真的是為了社會活動而社會活動的嗎?不是,大家是為了把社會活動的那30%的打分變高。其他也亦然。
只要教育資源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一定就會有選拔標準,只要你有了選拔標準,大家就會針對性地去優化選拔標準,通過教育之后改變排序方法。
K12就屬于剛需。小孩子沒有學就是班里的的32名,學了的就能成為第12名,這種差別就是剛需所在。
續費率是關鍵,課程內容研發能力是關鍵
教育無非就是讓人學會,學習效果能在教學效果上得到反映。
我們不會喜歡那些靠教育推廣的公司,而是更喜歡教學質量好的公司。如何衡量教育質量好,我們主要看的是續費率。
在這個行業里,像新東方可能有70%的續費率,好未來差不多有80%的續費率,而我們這投的高思教育,可能續費率比80%還高,接近90%,這就能看出教育機構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領域,我們希望拋開雜念來看教育的本質,教學內容、方法、課程能力,它們是否能達到人們想要的東西,想提高的能力。本質上來講,好的教育機構是不需要推廣的,好的教學內容是供不應求的,好的教育機構大家應該都是求著你去上課的。
從投資的角度,我們選教育公司,總結以下四點:
第一,作為消費品,用戶的消費習慣喜不喜歡;
第二,作為教育產品,這個東西的效果怎么樣;
第三,作為一個商業行為,這個東西的效率高不高,投入產出高不高;
第四,這個東西的最終規模怎么樣,能不能做大。
如果像好未來一樣做線下的教育,全國能開幾百個學校,這種規模也是完全可以,你做了線上你沒有人看那也沒有用。
規模化,一直是教育行業的一大難點。絕大多數的教育公司做不大的原因是難以標準化、規模化。要做到標準化的難點在于,教學很難數據化。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得把整個教學的課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備課、課程全部標準化。
教育行業最能賺錢的是有自己課程內容研發能力的公司。你去各大教育機構看,他們最頭疼的是真的是招生嗎?不是,是他們編不出有差異化、競爭力的教學內容。老師的標準化培訓體系,課程研發能力,招生之后學生的培訓體系,課程更新能力,課件的科學程度等等。這才是教育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現在中國人學英語,只有新東方有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體系;對于奧數,只有好未來有自己的教學體系。一個單體的學校,它的研發能力絕對不可能趕得上好未來。我們認為高思教育有,這就是我們要投資高思的原因。
有了優質的教研能力,重要的就是怎樣變現。好未來的做法是開傳統的學校,把標準化的課程體系找優秀的大學生傳授下去。高思再復制一遍好未來去找地、招校長、招老師是非常費勁的,過程太慢、成本太高,不如走差異化的路線,授權給別人,做2B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