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股轉公司公布了2018年新三板創新層的企業名單,共有940家新三板企業入圍,其中800家企業為上一年度創新層企業,140家企業從基礎層成功被調至創新層。
從數量上看,今年的創新層企業數量較2017年分層時的1329家減少了389家,同比減少了29.27%;而從業績體量上看,今年的940家企業2017年平均營收5.34億元,較去年分層時的企業高出38.2%,平均凈利潤為3365萬元,較去年分層時的企業高出17.2%。
整體來看,在分層新規落地后,新三板創新層企業占比從2016年的13.72%和2017年的12.53%下降至今年的8.26%,創新層企業稀缺性有所提高;同時業績體量同比增幅較為明顯,整體呈現精細化趨勢。
新晉企業大幅減少 精細化分層成主旋律
從分層情況來看,本年度共800家創新層企業保層成功,占比為63.49%,成功保層的企業占比與去年相近。今年新三板創新層企業數量的減少主要在于新晉企業數量的大幅下降,今年從基礎層新晉創新層的企業僅有140家,遠低于去年的710家。
據犀牛之星統計,在這140家新晉創新層的企業中,其中有符合82家企業符合高利潤條件,69家符合營收高增長條件,另有4家公司通過高市值條件進入。
廣證恒生分析師表示,本年度調入創新層的基礎層企業數量下降,主要系新規的準入標準中增加了50人合格投資者人數以及最近12個月累計定增融資不低于1000萬元影響。若不考慮上述兩項規定,符合三項創新層準入標準的企業數量達到1952家,遠高于實際調入的140家。
在5月28日金融街“多層次資本市場助推高精尖產業升級發展”的分論壇上,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表示,新三板下一步將按照精細化分層的思路匹配差異化制度安排,包括交易、投資適當性、信息披露和監管等。可見,針對萬家新三板掛牌企業海量、多元、差異化特征顯著的特點,未來創新層的精細化或將成為新三板分層管理的主旋律。
從行業分布情況上看,今年的創新層同樣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機械設備、互聯網、文化傳媒為主,其中信息技術行業企業數量達到170家,以18.09%的占比高居榜首,同比去年幾乎持平。而電子設備、機械設備、互聯網、文化傳媒的企業數量比去年有所下降,基礎化工、建筑、有色金屬、休閑服務、農林牧漁、金融等行業的企業數量則有所上升。
股轉公司數據顯示,截至5月23日,創新層企業中共有884家發生過融資,融資發生率為94%,合計融資額達1250億元,將近新三板2017年全年1336億元的融資額。
創新層企業中,有299家公司融資超過1億元,其中生物醫藥以平均融資金額2.03億元成為創新層最“吸金”的行業,31家位于創新層的生物醫藥企業有高達30家獲得過股票融資。
新能源領域公司也表現突出。據股轉公司統計,創新層共有27家新能源領域公司,包括11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和16家新能源制造及服務企業。這27家公司中有25家獲得過融資,平均融資額為1.11億元,這些公司在掛牌期間抓住了行業發展機遇實現了快速發展,三年凈利潤累計增長了3.06倍。
此外,作為創新層占比最高的信息技術公司,新三板包容高效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小額快速融資的特點也很好地適應了此類公司產品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