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A股“入摩”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說意料之外,與前三年的申辦相比,今年各路機構和媒體的姿態要低得多,去年志在必得結果落空了,而今年似乎大家都興趣不大,哎,最終成功了!說是意料之中,其實說白了,今年“入摩”的概率比前三年大多了,對于一個總市值在全球市場中排第二位的國家,在新興市場中獨占鰲頭的股市,究竟是A股需要MSCI還是MSCI需要A股,這個關系不要搞錯哦。
中國股市走向國際實際上從B股就開始了,但B股這個口子最終萎縮了。接下來是開放了QFII,但QFII最終還是沒能做大,再接下來是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開出,但這些口子的瓶頸還是在于外匯制度的關口,現在MSCI來了,盡管份額還是在A股的5%,由于市場的擴容,222個權重股的篩選比去年傳說的169個要多,但即便如此,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中也只占0.73%,可見,隨著日后市場的發展,A股融合于國際市場的空間寬大無比。可以這樣說,此次“入摩”等于A股的國際化又多開了一個窗,接下來再打開一扇門,最后推倒一堵墻,最終必將融合于國際市場。就像10年、20年前難以想象現在的市場是如此的浩瀚那樣,我們也難以想象再過10年、20年,中國股市會長成什么樣!
別將A股“入摩”的事想復雜了,明晟公司是一家企業,MSCI也是一種商業行為,既然是商業行為背后都有利益,去年沒“入摩”的原因有的真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現在看看A股市場,外匯管控越來越嚴、對市場的行政干預還是很厲害,至于停牌,那就自己看吧,從去年停牌到現在的公司又不是一家兩家,而今年反而“入摩”了,規則是一回事,利益則是另一回事,而利益遠大于規則。但不管怎么樣,今年將A股納入MSCI,盡管是一年后可以兌現的“期貨”利多,但對于中國股市的長遠發展而言,的確是件好事。
現在大家的眼光都放在納入指數的222個公司花落誰家,當然這的確值得關注,但換一個角度想,再過一年,這222家公司的估值放到國際市場上去比較,估值是高了還是低了?市場越來越開放了,是洋人們來割中國的“韭菜”還是A股的投資者去割洋人們的“韭菜”?這都是一個迷,反正這市場將變得更加精彩紛呈了。
“入摩”是一個長線題材,就短線而言,還只是一個心理因素,還不構成實質性的資金入市的利多因素。短期市場依然是一個小幅整理的態勢,二八走勢和八二走勢輪番地切換,市場還是顯得疲軟。當下市場與其看指數還不如看成交量,現在每天只有4000億元左右的成交量,很明顯地反映出當下股市沒有增量資金的介入,存量資金不斷地在各個不同的板塊中倒騰來倒騰去,現在只不過多了一個叫MSCI板塊,可這個板塊的222只個股,上證50指數全覆蓋,滬深300指數大部分覆蓋,時間一久,這樣的炒作也會審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