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十幾天后,就是春節了。說到春節,除了回家,最緊要的就是買年貨。一句歇后語,就叫“八月十五購年貨——趕早不趕晚”。如果我們放寬視界,從幾件小小的年貨中,就能洞悉中國時代的發展。
1. 80年代:每戶1斤洋河
幾千年來,過年一直是中國人的大事。但其實,僅僅在三四十年前,中國人的年貨完全可以用匱乏來形容。倒回1978年,那時一切剛開始解凍。
“你高考了嗎?”,是1978年春節期間,知青、工人、學生、復員軍人見面打招呼的第一個問候。但在那時,物資短缺的情況卻還沒有改觀。
1978年,洛河故縣水庫專門派人在春節前,到洛陽等四五個城市地采購。分配結果是,每個職工精粉(面粉)5斤、大米3斤、花生米10斤、大肉6斤、雞蛋3斤、核桃5斤、蘋果20斤、煙1條、酒1瓶、白糖0.5斤、水果糖0.5斤。
可實際,這樣的供應也只是“有實力”的單位才能做到,比城市供應標準要高得多,更不要說農村了。下面則是四年后,1982年江蘇泰州居民春節定量商品供應目錄,其中的大部分物品在今天看來,不僅陌生,還有些不可思議。
看這個目錄的第一感覺,就是票證五花八門。其實,在1993年之前,布票、糧票、肉票等奇奇怪怪的票證,比錢更重要,因為很多東西必須要憑票購買,就算拿錢都不一定能買到。在這個目錄里,不光買煙買酒要票,連買粉絲都要票。
另外,身份有別。城區和郊區居民區別就比較大,像卷煙,城區每戶兩包,郊區一戶就只有一包,像脆餅、油炸肉皮等只供應城區。同時,供應量有限。曲酒(洋河、雙溝),半斤到1斤,對酒量大的人一頓就能喝完,不要說一家子,還要在正月里接待客人,完全不夠喝。
廣西平南縣春節肉票
而在今天,這些吃喝類商品已經極大豐盈。
還拿白酒來說,洋河現在一年銷量高達20萬噸,是1980年代的10多倍。
而且,借助電商平臺平臺,越來越多高端白酒開始端上普通人家的年夜飯桌。
在20多年前,1998年春節期間,山西文水縣一王姓村民用甲醇加水后勾兌成散裝白酒牟利,放倒200多人,并導致27人喪命,多人失明。目前,大的電商平臺已經在商品質量上,做到了很好地把控,有很多還由廠家直接入駐。
所以,盡管2018年在京東發生過假茅臺酒事件,但總體上,電商極大地消除了商品供應的不均衡問題。現在不論你身處何處,就算在海外,都能很快捷地通過電商平臺買到放心可靠的酒水等年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