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擴容放緩,做市與協議板塊分化明顯
2017年新三板擴容放緩,做市與協議板塊分化明顯。2017年上半年,掛牌公司11,314家,新增掛牌1,153家,遠遠低于去年月均424家的掛牌速度;摘牌公司則達到160家,占歷年累計摘牌公司數的六成。新三板市場分化,做市板塊與協議板塊嚴重背離,做市指數跌跌不休,已創下29月新低,做市制度安排問題凸顯,淘金做市創新板塊的機會也已浮現。
創新層次年大換血,年報成長性褪色,掛牌企業財報持續規范化。新三板的分層管理進入第二年,老創新層公司1/3出局,1,392家創新層公司中新晉升層企業765家:因流動性因素降層的占四成,因成長性標準升層的公司達七成。2016年報監管趨嚴,新三板其成長性光環褪色,凈利潤同比增速驟降,大幅低于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同期水平;按行業大類看,可選消費類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綜合表現最強。
融資功能獲得強化,pre-IPO投資邏輯逐步轉變。新三板定增融資便捷高效的優勢在今年證監會嚴格A股市場定增審批的背景下得到強化。上半年新三板定增融資645億元,是創業板的1.67倍。16年11月以來,受到IPO加速催化,機構參與定增熱情回升。掛牌企業紛紛沖入IPO賽道,啟動IPO輔導公司數量逐月增加,年內新增輔導公司225家,累計持續輔導公司495家。然而三類股東身份不明朗,減持新規拉長變現周期、以及新三板與主板估值差縮小將促使未來的pre-IPO從跨市場套利向更注重投后管理的長期成長型投資邏輯轉變。
外部競爭加劇,新三板的市場定位、政策配套和參與模式亟待調整。2017年IPO發行加速對新三板中的優質企業產生虹吸效應,在A股以外,港交所擬推的創新板制度設計對新三板亦形成競爭。若無遠慮,必有近憂,目前新三板對于投資者的主要意義是pre-IPO的主板備板,企業因責權利不對等,掛牌意愿明顯下降。新三板坐擁上萬家中小微企業資源和廣而深的行業覆蓋,如何發揮好這樣的高起點優勢值得思考。我們認為,從全市場而言,應對市場定位構建共識;從監管層角度,應在監管同時持續推進配套制度紅利;從中介機構角度,應理順針對新三板的專業化全鏈條參與模式。
新三板擴容放緩,做市與協議板塊分化明顯,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推薦閱讀>>>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