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據統計,2017年開年至今,新三板共有10多家企業成功轉板,數量已超過過去3年總和。而這一數量在不久的將來或許還將繼續增長。據中國證監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8月10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626家,其中,新三板掛牌企業有150家,占比23.96%。從擬上市板塊來看,150家新三板排隊企業中,61家擬在上交所主板上市,17家擬在中小板上市,72家擬上市創業板。
從ipo審查進程來看,150家排隊的新三板企業中,6家過會,3家預披露更新,已反饋72家,已受理69家。
按照行業人士的表述,刊登重要公告、ipo受理、擬籌劃資產重組、終止掛牌成為新三板企業停牌的四大原因。除了終止掛牌以及ipo受理之外,今年上半年新三板重組活躍,也是停牌企業較多的原因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上半年,新三板重大資產重組并購交易為153起,總金額263億元。相比2016年上半年的97起并購重組,數量增長了57%。
新三板信息披露亟待完善
鄭州水務是一家河南的新三板企業,今年3月份,其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重大事項,鑒于該事項尚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為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股價異常波動,從而向股轉系統申請股票暫停轉讓。
近日,鄭州水務又公告表示,因上述事項尚未全部完成,特向股轉系統申請延長回復轉讓延期。盡管如此,鄭州水務不僅給出了8月31日這個恢復轉讓的時限,并且還披露了上市公司花王股份正在對其進行并購重組的相關進程。
就此來看,鄭州水務的信息披露可謂詳細。然而,與之不同的是,新三板許多公司不僅停牌原因籠統,甚至在進展公告中,對于相關事項同樣是秘而不宣。
對此,安信證券研究指出,新三板掛牌企業的停牌數量持續增加,與企業持續延期復牌有關。以占比最多的“刊登重要公告”為例,相當部分公司未披露做出停牌決定的“重要事項”,甚至有公司在消除最初導致停牌的因素影響之后,籠統以“正在籌備重大事項”為由繼續停牌。
而這種方式,也正在被市場戲稱為“忽悠式停牌”。據記者了解,不少公司實際的停牌動機,其實為維持股價或是避免負面消息。正因為如此,這些公司的定期停牌進展公告,往往只是簡單羅列過往停牌公告,屬于籠統、模板式的信息披露,沒有事件進展的實質性信息。
然而就實際情況來看,盡管停牌的初衷是避免股價下跌,但復牌之后的股價補跌,也是大概率事件。
也正因為如此,新三板的信息披露一直為人詬病,市場對其制度完善的訴求也從未停止。
拿a股來說,2016年5月,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上市公司籌劃重大事項停復牌業務指引》和《上市公司停復牌業務備忘錄》,同年9月證監會又修改了《關于加強與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相關股票異常交易監管的暫行規定》等規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