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公司2016年年報披露季結束已逾半月,年報呈現的是公司過去一年的經營狀況、財務參數、風險因素以及戰略舉措等關鍵信息,是投資者全面了解公司情況的最主要依據。然而,在披露這份本應細致嚴謹的報告后,有400余家新三板掛牌公司開始對已發布的2016年年報進行內容修正,忙打“補丁”,其中還不乏擬IPO公司。
修正涉更多實質性科目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17日,已有429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對2016年年度報告進行修正,其中包括創新層公司58家、基礎層公司371家。相比之下,去年共有逾600家掛牌公司修正過年報;今年,離年報披露的“底限”6月30日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而年報修正家數已達去年總數的三分之二。
從整體上看,今年,不少公司對年報的修正涉及更為實質性的科目,包括:“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中的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收入構成及現金流量分析等;甚至還有“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中的營業收入、凈利潤、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凈資產收益率等。
“新三板公司的信息披露規范性和主板公司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之前,新三板年報修正主要涉及的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以相關信披規則、方式、形式的問題居多。今年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實質性的東西了。”東北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總監付立春對比了去年和今年新三板信披的區別,“記得去年股轉系統還在強調企業的信披責任,更多的是指形式上的規范性和完整性。很明顯,今年更多的是落在實質性的業務層面,比如涉及到‘三大表’的一些財務數據細節、重大事項和公司經營中應該披露的一些重大問題。”
擬IPO公司暴露問題多
在發布年報更正公告的“大軍”里,擬IPO的掛牌公司最為“惹眼”。
據記者統計,截至5月17日,共有42家發布過IPO輔導公告的掛牌公司進行了年報修正,甚至還有多次修正的,且其中多家公司修正的范圍不僅是2016年年報,進一步追溯到掛牌以后發布過的所有年報乃至半年報。
某新三板資深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由于IPO和新三板掛牌對信息披露要求上的不同,擬IPO公司的財報審核涉及是否為關聯交易、是否有持續經營能力這些重大問題。現在新三板多家擬IPO的公司對于年報頻繁修正,涉及內容也比較重大,這都是為了確保IPO成功。
興業證券做市部負責人唐聞濤認為:“應盡快推動并強化創新層企業的信披規范要求,同時,在政策、補貼、還有融資便利程度上,都給予超出其他掛牌企業的待遇。此外,對一些基礎層的掛牌企業,則是否考慮放低要求,因為中介機構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審計和把關。但如果掛牌企業要進創新層,就必須把信披做扎實;反之,投行工作不扎實的創新層企業一多,也不利于體現出監管政策的差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