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瑞典皇家科學院2017年10月3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和發現引力波所作的貢獻。其實,激光不僅可以用于科學實驗,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如激光切割、激光印刷、激光測距、激光焊接等,此外激光精密細微加工在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醫療、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產業也成為必不可少的加工手段。
激光行業迎來第四輪增長 正在邁向千億級市場
從2000年以來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波動情況來看,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主要歸功于小功率激光在輕工業上面的普及,例如利用小功率激光加工設備對服裝皮革等打標。該階段的龍頭上市公司平均年營收規模在3至5億元,而普通公司的營收普遍不足億元。
第二個階段,新能源、電子設備的發展帶動大功率激光設備需求的上升,如大功率激光切割、焊接等業務。由于大型設備的價格與銷量雙雙提高,也大幅推動了龍頭公司的業績表現。第二個階段龍頭公司的年營收被推升至20億元以上,是第一階段營收的4-5倍。
第三階段,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蘋果手機、LED、光纖等的崛起,消費級電子精密加工趨勢形成,同時也對激光精細化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階段中對整個激光設備銷售提升貢獻最大的,莫過于蘋果等智能機產業鏈的客戶對激光設備的采購,根據統計,2012年前后蘋果產業鏈客戶對激光設備的采購金額就高達幾十億元人民幣。
現在正在經歷的可以說是第四個階段,隨著激光應用越來越廣泛,除了消費電子和新能源行業外,OLED、半導體、3D打印、國產汽車生產線升級等因素都成為激光行業新的增長點。根據目前發展態勢,2017年-2018年,國內激光龍頭公司的年度營收有望突破100億元大關,這一數字是第三階段的5倍左右。
此外,根據瑞士咨詢公司Optech Consulting的市場報告,2016年激光材料處理系統的全球市場增加了6.8%,達到126億美元的新高,折合成人民幣是一個接近1000億元的市場。同時報告還指出,在全球市場中,中國的市場需求增長速度最快,達到了20%,遠高于全球的平均增長水平。
那么除了A股的龍頭公司外還有哪些公司能共同分享這一千億級別的市場呢?
新三板的激光企業共有36家,按照不同的細分領域又可以分為7小類,分別是激光醫療設備、工業加工設備、激光元器件、激光夜視儀、激光顯示、激光電源、激光測量設備。通過深入分析,我們認為除了一些大型設備的供應上新三板企業不如A股的龍頭公司外,許多細分領域中新三板企業均表現出色。
新三板激光企業競爭力分析
(1)從毛利率變化看哪個領域最有潛力
(2)80%以上激光企業營收實現正增長,增速超過100%占6家
整體上看,2017年二季度36家激光企業中營收同比增速超過100%的有6家,增速在50%到100%區間的有11家,另有13家企業增速處于0%到50%,而營收出現負增長的僅有6家企業。
如果按細分領域的統計,激光測量設備中3家正增長2家負增長,其中負增長的企業數量占負增長企業的1/3。激光電源3家企業全部實現正增長,且增速都在50%以上,平均數值為63.58%。激光顯示2家企業平均增速達到57.56%。激光夜視儀2家企業平均增速為102.9%。激光元器件3家企業全部實現正增長,不過3家企業增速相差甚遠,分別是108.93%、29.37%和7.17%。加工設備14家企業中除了2家負增長外其余企業表現都不錯,營收同比平均增長81.28%,其中增速最快的德中技術實現營收3596萬元,同比增長282.58%。醫療激光設備7家企業中5正2負,平均增長18.95%,主要是兩家負增長的企業拉低了平均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