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賣保險的”嗎?保險一線營銷人員被外界俗稱為“賣保險的”,今年一季度,全國共有697.45萬人。
保險營銷員數量兩年翻番
保險公司招聘是市面上最活躍的一類。華商報記者昨日在百度上搜索西安地區的“保險招聘”,顯示最新招聘有8.69萬條,遠超證券、銀行等金融行業,后兩者均未超過3萬條。從一些招聘網站的鏈接來看,保險行業需求最大的職位集中在“客戶服務專員”和“保險業務銷售”。同時還有專職招聘營銷員的崗位。記者與其中一個“保險招聘專員”電話聯系,對方表示,他主要是給某壽險公司西安分公司招業務員,他每月底薪1500元,每招到一人就有提成獎勵。昨日,在西安市人才市場,有三位招聘者過來詢問記者,其中有兩位都是招保險營銷員。
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保險公司增員勢頭從前年就開始加快,招人和“搶人”需求也比以前更強烈。據保監會披露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保險營銷員達697.45萬人,比年初增長40.17萬人。而在2015年6月末,當時統計的保險代理人員378.3萬人,不到兩年已增長1.8倍。
當然保險業從業隊伍迅速壯大并非偶然。在一家財險公司陜西分公司任職的崔先生介紹,2015年保險代理人資格考試取消以后,營銷員準入權由監管層下放至保險公司,讓更多人有機會從事保險銷售工作。
月入百萬在管理層也不多見
去年全國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3.1萬億元,同期僅有9個省份的年度GDP總量超過3萬億,保險公司的“賺錢”能力可見一斑,所以也常有:“兼職賣保險月入過萬”、“經紀人躺著掙錢月入20萬”、“最牛保險營銷員月入百萬,交稅30萬”這樣的消息。
另一方面,有關保險銷售員收入低、要求改革的呼聲持續高漲,知乎上有這么一個調侃說法:“金融三大板塊:銀行、證券和保險大概相當于少林、武當和丐幫。”
那么究竟哪類說法更靠譜呢?崔先生告訴記者,和其他注重銷售業績的行業一樣,保險營銷行業的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的。銷售人員的收入主要看業績提成,管理團隊的收入規則是級別越高、團隊越多、增員越多,津貼越高;部分高級別的管理崗位,管理津貼可能會占到收入的60%以上。不過各公司管理制度不同,有的營銷員除了交個稅還要承擔其他稅費,這對傭金收入可能會有影響。
在A股上市的險企年報有一定參考。華商報記者在中國平安年報中看到,去年代理人人均每月實現首年規模保費7821元,每月人均收入6016元;中國太保營銷員月人均產能5084元;新華保險月均人均綜合產能5798元。據本地資深投行人士哈立新透露,營銷員薪酬也可能計入企業其他成本費用中,并不一定在薪酬體系中出現,“靠提成月入百萬有可能,但是幾率可能不高。”
另據Wind資訊數據,“月入百萬”在保險行業的發生概率,在各公司高管中也不多見。在A股四大險企去年管理層報酬中,只有中國平安原首席投資執行官陳德賢、常務副總經理陳心穎、執行董事李源祥等三位高管的年薪達到千萬級別(平均月入達到或接近百萬元),其他高管的年薪大部分在六位數、七位數。
“人海戰術”導致離職率偏高
近兩年來,保險公司的營銷員規模迅速擴張,行業營收的“盤子”也是越做越大。不過對各險企來說,如何提升員工留存率、提高隊伍產能仍然是個需要正視的問題。
去年底,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16中國保險行業人力資源報告》顯示,新人留存率仍是整個保險營銷行業的難題。另有招聘網站的調查顯示,保險營銷員大進大出現象嚴重,某些險種的員工年度流失率超過一半以上,由于流失率高,一些保險公司也成了招聘網站的主要客戶。
從保險行業協會的調查結果看,有43.52%的營銷從業者認為流動率高;同時有23.97%的從業者認為與保險公司的關系不穩定,缺乏歸屬感;18.31%的從業者認為收入來源單一、收入偏低且不穩定;還有18.64%的受訪者認為社會地位低、導致職業認同度不高。
“保險行業的優勢是現金流來得快,資產積累迅速,但是人均創利不如銀行和證券業。”哈立新認為,大型險企在收入方面可以和銀行一搏,但在可投資資產方面和銀行不是一個數量級,“人均創利有限的條件下無法給出非常高的整體人均薪酬。”
保險專業律師李濱表示,離職率高帶來的另一個不利影響是客戶跟蹤服務的不確定、投保理賠流程效率和體驗糟糕,而行業服務質量也常年被詬病。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國內保險業奉行的“人海戰術”未變,未來營銷員仍將保持一定增速,但高增員率也伴隨著高離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