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保監會披露數據,近三年間,江蘇、廣東、山東、河南、北京、四川、浙江、河北、上海、湖北等十個省市保費收入在總保費中的占比正在逐步上升,其中,今年前 7月 , 該 占 比 已 達59.25%。
而另一方面,在監管趨嚴、回歸保障的大背景下,調結構促轉型已成行業共識。受此影響,前7月以“萬能險保費”為主的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則同比下降56.35%。
重量級城市或成險企“風向標”
保監會最新披露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國保險行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53萬億元,同比增長21.3%。那么,當保險業保費持續增長的當前,有哪些城市能夠拔得頭籌?
具體來看,江蘇、廣東、山東三省市成為“三甲”,其前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0.25、0.22、0.16萬億,遙遙領先于其他區域。隨后的河南、北京、四川競爭則更為激烈,前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0.138、0.136、0.135萬億,此外,前7月浙江、河北、上海、湖北四省市原保險保費收入則集中在0.095-0.126萬億之間。
由此統計可知,今年前7月,上述十個省市保費收入共計1.497萬億,占總保費的59.25%。而這些傳統的保險大戶作為近三年來穩定的保費“十強”區域,過去2年間保費在總保費中的占比分別為56.98%、59.18%,總體呈現出穩步上漲的趨勢。
具體到各險種,雖然區域及排位變換有所不同,但“集中”趨勢亦不減。記者統計發現,今年前7月,壽險保費貢獻最大的十大省市的收入總和為0.98萬億,在壽險總保費中的占比為60.66%;財產保險方面,十大省市財險保費收入共計0.31萬億,在財險總保費中的占比為55.40%;此外,意外險與健康險保費收入亦分別占各自險種總保費的60.85%與59.79%。
在業內人士看來,保費區域的集中度進一步加深,對于險企也有一定的“風向標”作用,“能否在這些重量級城市掌握主動權,將成為險企保費規模和市場份額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賠款和給付支出上升較快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盡管前7月行業保費增速超過20%,但從7月單月的數據來看,保險行業總資產、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卻出現雙雙下降。這也是繼去年4月后,“雙降”再次出現。
不過,市場人士認為,此前“雙降”或基于對中短存續期保險產品的嚴格監管,且得益于壽險業47.97%的增速,僅一個月后,保險業總資產和保險資金余額即重回上升軌道。
從保監會公布的前7月保險業數據來看,截至7月末保險業總資產163238.3億元,較年初增長7.98%,但相比6月末則下降1066億元。而同期資金運用余額雖然較年初增長7.73%,達144264.58億元,但相比6月底的144998.87億元,亦減少了734億元。其中銀行存款就大幅減少約2005億元。(原標題:保險業總資產及險資余額雙降 保費區域集中度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