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滿腦子是只要買房就能賺錢,根本沒有風險意識,很少有人評估風險。但地產大佬卻不一樣,他們擁有敏銳的嗅覺,能感知到常人不能感知的東西,往往出手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7月11日上午,萬達商業、融創中國聯合發布公告:融創中國以295.75億元收購了13個萬達文旅城的項目股權,并以335.95億元收購萬達旗下的76個酒店。這次交易的總額達到631.7億元,這是年內最大規模的房企資產并購,沒有一絲防備、沒有一絲顧慮,就這樣刷爆了所有新聞客戶端的頭條。
眾所周知王健林的萬達集團是中國商業地產的奇跡,常年盤踞第一,而這位國民公公也常以大手筆的“買買買”聞名遐邇,此次卻是一反常態的“賣賣賣”,讓沒有任何預兆,令所有人摸不著頭腦。但很快王健林便表態稱,轉讓項目大幅降低萬達商業負債,讓萬達商業進一步實現輕資產化運營。這次回收資金全部用于還貸,萬達商業計劃今年內,清償絕大部分銀行貸款。被稱為“激進派”的孫宏斌事后也透露,此次交易所用資金完全來自融創自有資金。
萬達提出轉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兩年之前王健林就多次表態“不再做地產商”,這與眼下很多房企加速布局尋求規模擴大背道而馳。事實上很多人并不看好,大象轉身豈非易事?上個月銀行大量清倉涉及萬達各類基金,這一風波可見金融風險隨時可能爆發,大而不倒并非神話,畢竟你不是央企。
房企負債這可能是壓垮很多房企的致命因素。截至5月7日,公布年報的上市房企平均資產負債率達到79.3%,同比2015年年底提高了一個百分點左右。23家內地房企(包括A股上市和港股上市的內地房企)的債務超過千億,多家明星房地產企業,負債率高居85%以上。也就是說,不只是指中小房企在面臨著債務危機,即使大房企也難逃高負債的風險。
突然,2017年信貸政策風向陡轉,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房企們才發現,2017年要想活好,最要緊的還是錢的問題。
高負債是一把雙刃劍,當經濟高速增長,信貸處于擴張階段,通過高負債可以加速資產擴張速度,而當信貸步入收縮調整期,甚至可能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時,高負債率可能是自宮的利刃,此時安全第一就顯得尤為重要。
就在不久前潘石屹接連宣布出售旗下三個項目,包括北京CBD核心區的資產,之前“不去賺最后一個銅板”的李嘉誠多次賣樓都曾引發熱議,他們目的其實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確保資金安全回收。
底層做生意,高層做交易,背后或許還有更深的玄機,不管怎樣,快速出手肯定是嗅到風險了。就像李嘉誠所言,商人的首要目標是讓資本安全,然后才是增值。
北京、上海、深圳未來5年供地計劃均已發布,大規模供地超過預期,這類城市的房子不再像去年那樣緊缺,其它城市還會缺房子嗎?“房子不是用來炒的”,政策紅線很清晰,還怎么炒得起來呢?
房地產無疑是全國最大的博傻領域,以前老大媽買白菜一樣買房子,其收益比院士一輩子的工資都多。伴隨房地產步入下半場,房地產投資專業化與機構化時代已經到來,這和股市的發展歷程非常相似,就股市而言,機構投資者在專業技術、資金實力、信息機會等方面都令散戶望塵莫及,同樣機構投資者未來在房地產投資領域也會逐步成為主體。
近來北京、上海等地拍地只租不售,房企自持70年,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同時今年資產并購提速,泰禾集團等上半年在北京及二線城市大舉并購商辦及地產公司股權,全國性資產并購重組的序幕才剛剛掀開。
李嘉誠、潘石屹等紛紛出售資產,對我們家庭而言也有警示意義,政策紅利已去,要順應趨勢,及早做好房產優化配置。
當然這不是簡單的賣房,而是高賣低買做好優化并規避風險,比如有些老房子宜居度很差,而每平十幾萬,要是沒有學區功能你會去買去住嗎?這類產品保值度較差,增值空間有限,應該及早換成更具升值潛力的新房或次新房,或者換成更優質的產品,一次優化置換勝過多少年的勞動收益。切記,地段已經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房子都是10萬+的產品。
未雨綢繆,做好家庭房產優化配置。有的時候該做加法,有的時候就要做減法,有減有加,想好退路才是投資之道。
房地產以及告別盲目買房的時代,現在買房需要審時度勢,買房時遠不是只考慮地段這么簡單了,現階段不論是開發商還是房產中介,抑或炒房者的日子都不好過,房地產市場已經在調控的作用下趨于平穩,房價雖然下來了,但是可以看到買房的人卻是更加謹慎了。(原標題:一句話點破,為何地產大佬都在拋售房產?)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