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以后大家都不像過去那樣瘋買房子了,那么以后大家會去買什么?
看一下消費升級的演變歷史吧。六七十年代,當時最流行的老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手表,這三個行業享受了數十年的行業增長。可惜當時沒有資本市場,你看不到什么投資回報。
此后,八九十年代,出現了新三大件:彩電、冰箱、洗衣機。90年代已經有了資本市場,而后十多年,你看到了家電行業持續至今的高增長,當年投資回報最大的就是彩電,人人都知道當年資本市場的四川長虹。
再看今天,又有了21世紀的三大件:房子、汽車和電腦(智能手機)你會發現,當房子的增長放緩后,后兩者,汽車和電腦(智能手機),未來他倆可能甚至就是一個東西,可能依然有比較大的行業空間。
這種空間如何量化呢?以汽車行業為例,中國汽車每千人保有量2017年數據是140臺。然而在2015年,美國汽車千人保有量就達到將近900臺。這種巨大的差距,意味著機會和空間。
如果以此標準看房子,中國房地產的自有率已經超過美國了。但是對于車,我們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但是大家可能會有不同看法,認為美國地廣人稀,認為中國人口和國情,不支持那么多人均汽車保有量。可是你去看一下文化和人口密度更接近的東亞國家,日本2015年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就達到了600,韓國也有400,依然比我們多很多倍。差距就是空間,也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