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東梓關村,一排排白墻黛瓦的三層小樓,掩映在稻田與群山之間。這次改造成功凝聚了人心,帶動了人氣,住進環境優美、整潔漂亮的新房,下一步就是發展經濟,那么這樣的一個浙江小村落到底適合發展什么產業呢?
立冬后,在東梓關村緊鄰國道岔路口的一個房間里里,連環灶依次排開,八口大鍋正熬著紅糖,不停地翻滾著,泛起厚厚的糖沫,空氣中彌漫著香甜的味道。
這個房子的主人申屠素云這會正忙著帶領村民在田間收割甘蔗。甘蔗是南方常見的農作物,東梓關地區緊鄰富春江,土壤肥沃,水分充足,一直就有栽種甘蔗的歷史,幾年前申屠素云從義烏學會了紅糖制作,在富春江邊種下了這幾十畝的甘蔗林。
申屠素云:第一年我們就是沒有經驗,那年臺風很大,基本一半左右的吹倒,辛苦了一年還虧了七八萬。
一切在2015年發生了轉機,東梓關村進行新農村生態建設,需要像申屠素云這樣的創業者返鄉回歸,受到邀請后,申屠素云毫不猶豫地回到東梓關村,帶著從義烏請來的制糖師傅回鄉創業。
他們自己種甘蔗,每年秋后用收獲的甘蔗榨汁,用最傳統的古法來熬制紅糖。熬糖是整個制糖過程的核心。八口連環鍋連成一排,從灶頭一直貫穿到灶尾,熬糖也是一個體力活,師傅們要將甘蔗汁從第一口鍋一直舀到最后一口鍋,熬糖的術語叫做趕水。也就是連續的將一鍋甘蔗汁快速的向下一鍋趕,這樣在每口鍋中甘蔗汁都會蒸發掉一部分,最后變成濃濃的糖汁。水分不斷減少,糖的濃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到最后兩口鍋的時候糖汁已經變的非常濃郁。這時候制糖師傅會根據經驗判斷起鍋時機。
熬好的紅糖糖漿晾涼之后,通過切割和研磨最后得到成型的紅糖塊和紅糖粉,從甘蔗種植到榨汁到熬湯再到最終的成品,整個過程既包含著汗水又充滿著收獲的甜蜜。
2017年,東梓關村新杭派民居建成,具有獨特設計的民宅吸引了大批前來參觀的人,游客越來越多,申屠素云的紅糖加工房也成了一個配套的參觀景點,開發出的紅糖制品比前兩年增加了30%。申屠素云從中真正嘗到了新農村建設的甜頭。
申屠素云:往年我們是過完年就出去玩了,今年的話,今年大年初一,我也守在這個店里,沒休息過,東梓關網紅以來,可能對我是最好最大的幫助,我是受益最大的人。
就在申屠素云在紅火的紅糖作坊里帶領村民致富的時候,另一個從義烏創業回來的人,東梓關村黨總支書記許時新正在村史館工地上忙活。
許時新是年輕時早早離開村子的,他在 1999 年去了義烏,做紙張生意。2008 年回村子時,被選上村委,2013年當上里村里的書記。許時新把“杭派民居”的落成視為自己最重要的一件事。現在鄉親們的房子建好后,看著新的家園,許時新開始琢磨,他要搞一個大一些的農具展館,陳列農耕文化。
剛剛從工地回來,許時新就轉輾到村里舊屋改造的現場。一些不能居住的老房子村里決定統一收回,統一修復。而這個時候,79歲的老人許惠娟過來反映房屋有裂痕的問題。
許時新:這個就有一個裂縫,我們整治的時候呢,一起把這個房子修掉。
眼看著第一批拆遷安置房有了旅游開發的起色,許時新設計著他的新計劃。2018年年初,他們要啟動修建第二期新農居,村里還有很多像許惠娟老人等待著新住房。東梓關“杭派民居”二期工程的30畝建設用地指標已獲批,許時新期盼著2018年東梓關的嶄新面貌。
許時新:習總書記說過的,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也是我們對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也是我們村支兩委,為之奮斗的目標。
如今,沿著清幽的青石板路走進村落,古樸的許家大院與新建的杭派民居,在這里互不驚擾。游客的到來給小村莊帶來小小的繁華,本地特產和糕點成了熱門貨。郁達夫曾在筆下這樣描述東梓關:“這是一個恬靜、悠閑、安然、自足的江邊小鎮……”而這樣的故事,正跨越時間的維度,繼續在東梓關上演。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