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出來,市場炸開鍋,不過大家都認為房地產稅法短時間內不會出臺,甚至在2020年之前都不可能。
理由無非兩個:時間太短,影響太大。
都說房地產稅要立法先行,那按照目前的立法程序,至少需要6個階段:提出-審查-討論-修改-通過-公布。
現階段房地產稅法還在起草,也就是停留在第一階段,喊了這么多年連法案的框架都還未成型,短時間內如何實現?
像過去的反壟斷法,立法周期差不多10年,物權法更是用了14年的時間。一個影響老百姓財富的重要稅,想用1到2年時間立法并通過,時間確實太短了。
另一派觀點則認為目前的房價處于高位,一旦開始征收房產稅,會助推房價再次上漲,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
最終,房產稅的落地會加速樓市泡沫的破裂,導致房價雪崩。但是,房價雪崩對經濟并沒有好處,有以下數據為證。
按照財政部發布的財政收支數據顯示,2017年整個房地產稅收2萬億元,如果加上營改增中關于房產的稅收,則超過3萬億元。
過去樓市降溫的時候,GDP一直處于下滑的趨勢,從次貸危機的同比增長14.2%,一路下滑至2016年的6.7%。
直到2017年樓市大紅大紫,GDP數據首次出現反彈,同比增長6.9%。
所以,把樓市搞崩了對經濟沒什么好處。
上面的分析看上去言之鑿鑿,確實很有道理。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永遠不要低估監管的決心和能力。
前幾年,很多人都說監管只能在保房價還是保匯率中做出選擇,從目前看來匯率和房價都保住了。
現在,房價和房產稅真的只能保其中一個,犧牲另一個嗎?
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在兩會期間說了這樣一句話:“地產領域有泡沫,不能主動擠破也不能繼續吹大”。
或許,這就是監管的智慧:把該去的庫存去了,把該凍結的交易凍結了。
事實上政策目標一直都是穩房價而不是降房價,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海外版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出臺房地產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很委婉:并不是為了降低房價,而是建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收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