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技術挑戰之外,在國家補貼逐步退坡甚至進入無補貼時代后,另一大困擾自主品牌的難題就是成本。事實上,扣除國家財政補貼,當前鮮有車企能夠實現盈利。
奇瑞新能源總經理高立新坦言,加上混合動力汽車,去年奇瑞新能源共計銷售2.1萬輛,但利潤不到1億元。由于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占比較大,若扣除國家補貼,利潤還要進一步下降。
此外,江淮汽車年報顯示,去年,江淮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62億元,但其拿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高達35.73億元,是其整體利潤的3倍之多。
“現在是零部件企業能夠實現盈利,而像長安這樣的傳統車企布局新能源,盈利模式還未成型。”蘇嶺表示。
蘇嶺進一步指出,為推動整個產業鏈的成本下降,除了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將電機、電控、充電機全面整合來降低成本之外,還可以通過供應商進行合資合作,從產業鏈進行延伸,進行成本的分攤。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規模效應。
與此同時,各國汽車制造廠商都在蓄勢待發進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除了面臨技術與成本壓力,自主品牌的競爭壓力也非常大。
北汽新能源營銷公司副總經理陸皓認為,必須在產品力、渠道力和服務力三方面加大布局力度。
“前有燃油車堵截,后有外資車企追兵。對自主品牌來說,誰掌握核心競爭力,誰才能贏得這場戰役。”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