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利益美國精英設局
1998年下半年,美聯儲持續向市場投放貨幣,征收全球的鑄幣稅,致使美元實際購買力下降,包括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原本應該上漲,但因在俄羅斯、非洲、亞洲都發現了許多大油田,依照供需理論,國際油價必然需要持續暴跌。
為了配合美聯儲通過幣值變化對全球征收鑄幣稅的戰略任務,美英石油巨頭再次拋出石油峰值論的升級版,授意愛爾蘭石油地質學家科林·坎貝爾和法國石油地質學家讓·拉哈瑞爾聯名在《科學美國人》上刊發標題為“廉價石油的終結”一文。文中再次預測石油產量將在2010年達到峰值,使國際油價(以WTI油價為例)從1998年12月下旬的每桶11.63美元連續盤升到2008年7月中旬的最高收盤價每桶147.27美元,年化漲幅122.77%。不僅完美地配合美聯儲向全球征收了鑄幣稅,而且,從原油貿易中獲得了操縱油價的超額利潤。
期間,擔任石油服務公司首席執行官的迪克·切尼對坎貝爾的觀點也大加贊賞,強調原油是一種稀缺資源,戰略意義重大。2000年11月,同小布什搭檔當選美國副總統后,隨即出兵伊拉克,幫助美國石油公司完成了對包括伊拉克重要油氣田在內的戰略介入與控制。
特別是庫爾德自治政府,它不顧伊拉克中央政府的反對,從2007年開始,就向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大量簽發勘探開發許可。其中,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等美國石油公司紛紛拿到了最豐厚的分成合同。自治區內520萬庫爾德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益,人均GDP從2003年美伊戰爭時的800美元迅速增加到5600美元,達到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而美國石油公司也開始收獲美國政府持續“庇護”庫爾德人所帶來的“紅利”。
因此,美國政府就更有動力去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