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共享汽車從業者看來,EZZY的關停是情理之中,“他們家汽車數量實在太少,這個行業不上量、沒規模就不能盈利。”
首先,EZZY的鋪貨量嚴重不足。
有EZZY員工表示,截至公司停止運營前,在北京地區實際運營車輛不足百輛。
EZZY昔日的一位用戶對澎湃新聞稱,自己年初注冊了EZZY,雖然車的品質很好,但自己總是叫不到車,最后卸載了APP,并拿到了押金。
供需失衡,這加劇了EZZY的合規風險:今年6月,據北京商報報道稱,EZZY提供的共享汽車缺乏機動車行駛證,會導致用戶用車觸犯《道路交通安全法》。對此,付強曾回應稱,因新車數量不足,平臺不得已地將部分展示用車投入市場。
其次,調度能力不強。
目前,主流共享汽車企業采取“指定地點借取、歸還”的模式,使得不少用戶剛下共享汽車,又得踏上共享單車。
因此,EZZY以隨借隨還,還車后產生的停車費,由平臺報銷的方式,解決了“最后一公里”難題,極大優化了消費者使用體驗,但也為調度運營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
有知情人士稱,EZZY車輛調配嚴重依賴線下人工,調度員調度車輛時,往往是“11路步行”混雜其他交通工具,加上后臺調度、數據整合能力智能程度不足;此外,不少用戶將車輛停在地下車庫、小區等地區,都降低了線下調度的效率。
業內人士表示,共享汽車最重要是調度,調度效率不高,會提供運營成本,也會影響體驗,造成用戶流失。
第三,過于強調用戶體驗。
今年5月,付強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表示,公司為讓客戶滿意,曾在“小問題”上投入巨大資金:我們可以遠程關窗、鎖門。付強認為,用戶可以充分享受“忘卻的權利”,而只需專注于駕駛這一件事。
該業內人士還稱:說到底,共享汽車的靠山很重要,不同于共享單車每輛自行車幾百元到上千元,一輛汽車成本動輒幾萬元起步,這是重資產生意,燒錢很快。沒有巨大的資方背景、沒有整車廠支持,很難和汽車制造商議價。小而美的模式,在這行很難生存。
據IT行業的公司數據庫服務商IT桔子顯示,2015年4月,EZZY從策源創投融資4000萬元,并于2017年3月完成A輪融資,具體金額不明。
“突然停止VIP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