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車過程中,我們需要搜索前方至少15秒范圍以外的交通狀況,以便提前分析和判斷可能出現(xiàn)的影響我們安全駕駛的各種情形,為我們下一步采取行動預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為什么需要將目光引導到距離15秒遠的地方呢?
根據(jù)有關實驗表明,正常行駛中,從獲得視覺線索到判斷是否有潛在危險,再到?jīng)Q定如何處置這一“感知、分析、決定”的過程,一般需要6-8秒鐘,而從“決定”到“操控實現(xiàn)”還需要6-8秒鐘。
那么,如何決斷15秒距離呢?
我們可以采取乘四法則計算,比如,以每小時100公里的速度行駛,那么我們需要看到至少400米遠的地方。
前面提到的“預估風險”,是針對可預見的風險。比如,雨天駕駛,我們會遇到路面積水;我們就應該減速慢行。
而這里的“放眼遠方”,是針對不可預見的風險。比如,通行良好的路面,是否可能出現(xiàn)其它車輛、行人散落的物品而形成的路障,這些路障哪些是危險源,哪些不是危險源,是遠還是近,是靜止還是運動等等。
面對遠方可能存在的種種情況,放眼遠方,將目光探索到15秒以外范圍的交通狀況,往往可以讓我們提前發(fā)現(xiàn),從容應對,避免事故發(fā)生。
關于放眼遠方,老羅之前的文章中推薦的是另外一個方法:看見前車的前車的動態(tài)。與今天文章的15秒,都為實用之法,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習慣選擇。能兩者兼之則更好。
3.顧全大局
駕駛時危險來自四面八方,變化無常。我們需要保持不間斷地、有序地搜索車周邊360度空間的交通環(huán)境,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的危險,并有意識的避免被周邊事物分散注意力。
比如,在過十字路口時,不過過度依賴信號燈,闖紅燈的行人和車輛每天都有;
在變更車道時,不要僅僅依靠后視鏡,其它車輛往往就在我們兩側(cè)的盲區(qū)內(nèi);
在減速停車時,不要以為后車就一定會和我們一樣安全停車,走神的駕駛員和剎車失效的車輛經(jīng)常都在發(fā)生;
在轉(zhuǎn)彎時,不要只注意前輪周邊情況,而忽視觀察后輪周邊的情況。
因此,駕車時我們的眼睛要像雷達一樣不停地掃描,不斷重復的看看前方,再看看左邊車窗和左側(cè)視鏡,然后是儀表盤,后視鏡,右邊車窗及右側(cè)視鏡再到前方。
這樣的循環(huán)6-8秒進行一次,視頻搜索過程中還需要刻意避免被其它事物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做到眼睛在任何事物或方向上停留的時間不超過2秒鐘,否則較長時間關注某一事物,會使我們和他人處于高度的危險之中。
4.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