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作為車輪經濟上的重要一環,整個王慶坨小鎮自去年起便被攪入共享單車這個巨大漩渦。聚集在這個小鎮上的單車企業們,經歷過共享單車訂單盛宴的風光熱鬧,也為共享單車的瘋狂擴張被迫買單。共享單車訂單已經讓王慶坨警惕,但誰也不知道資本的風口過后,這個寒冷的冬季會有多長。
財經365訊,王慶坨,坐標天津武清西南,因匯集五六百家自行車上下游產業鏈相關企業,而被稱為中國的“自行車第一鎮”。
12月5日,《華夏時報》記者到達王慶坨鎮進行實地調查,探求共享經濟浪潮下傳統單車生產鏈條的真實現狀:緊閉的工廠大門、停止的流水線以及人車稀少的寬闊馬路,無不在言說這個單車小鎮眼下的凋敝。
如今沉寂的單車小鎮
冬季的王慶坨小鎮格外寒冷,但更加寒冷的是單車企業的生計。
“我們現在每天大概有2000輛左右的自行車產量。我們是5條流水線的架構,但是目前只開了兩條。”楊瑞(應受訪者要求,文內單車企業受訪者均為化名)對《華夏時報》記者說。他是王慶坨當地一家單車企業的銷售負責人。
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生產線沒有全開,一方面是因為環保對供應體系沖擊的較為嚴重,單車的許多零部件供應很不正常;另一個是因為單車市場目前很淡,沒有那么多訂單。
而許多更小規模的單車企業,流水線已經完全停止作業。王超是王慶坨一家小型單車企業的負責人,他的企業規模并不大,“共享單車的許多零件和內銷的都不一樣,北京區域全車安裝好的話,我們每天大概能生產500輛。”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當天,他的工廠并未開工。
而另一家當地單車企業的負責人馬森則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之前樓下的一層廠房也被他的工廠租用,“但后來我做它們(指共享單車)膽小,掙一筆錢就跑了。”在現有的廠房中,他的單車流水線也有所減少。但目前剩下的流水線也并沒有轉動起來。
然而,就在2016年的那個冬季,王慶坨小鎮曾經是另一番繁榮景象。所有單車產業鏈上的工廠流水線都馬力全開,大批的卡車等在工廠門口,隨時準備將剛下流水線的共享單車拉走投放到城市的各個角落。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王慶坨的許多工廠在今年過完春節后都在給ofo做自行車的叉架。而曾經因為訂單量大、零部件缺貨,單車零部件的價格一路飆升。此前曾有媒體報道,共享單車配件中的單速飛輪,在2017年春節后價格急升到4.5元/個,漲價幅度接近90%。
這份熱鬧一直延續到了今年上半年。
有當地自行車企業的員工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他們企業生產的共享單車在今年5月份裝車最多,整整1個月。然后老板就不再接單。“那時候都是幾十箱貨在工廠外等著,做出來產品就運走,流水線整天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