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還在路上,公司卻倒了”
共享單車的火熱,曾讓王慶坨的單車廠商直呼春天來了。
當地多位單車企業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最火熱的時候,共享單車訂單只要支付兩三成的定金,單車企業就能馬力全開地生產。而不少嘗到了甜頭的單車企業,為了拿到更多的訂單,不僅自己先行墊資為共享單車企業購買零部件,還相繼購買設備擴大產能。
但它們沒有等來更多的單車訂單。
隨著北上廣深等城市相繼出臺共享單車限投令,共享單車的新車訂單逐步減少。公開報道顯示,9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召集各區管理部門和15家共享自行車企業負責人,宣布經研究決定暫停在北京市新增投放共享自行車。而在北京之前,上海、廣州、深圳、武漢等11個城市已暫停共享自行車新增投放。
上述單車企業的員工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后來北京、天津不讓投放,老板接到的訂單都是像西安這樣比較遠的地方,運輸還要跟人過去卸,比較麻煩,所以我們就不干了。”
而隨著酷騎、小藍、小鳴等二三線共享單車企業的資金鏈危機相繼爆發,王慶坨更多的單車企業已經為共享單車的瘋狂擴張被迫買單。多位王慶坨的單車企業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現在共享單車不好做,最怕做到一半客戶不要了。
楊瑞對《華夏時報》記者感慨,沒有想到共享單車的市場會如此惡劣。他回憶當時有許多共享單車小品牌蜂擁上馬,訂單規模不大,只要3000-4000輛車,定制的架型卻比較獨特。
“但是后期融資不到位,企業最后也不提貨了,造成許多小工廠壓貨或者發出去貨沒有收到錢。”而據他了解,當地還有一些單車企業因為接到的訂單比較大就開始擴產,但是訂單完成后就開始裁員減產停產。
王超的公司也遭遇過共享單車企業“跑路”。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重慶的悟空單車在他們工廠定了2000輛共享單車,交了35萬的定金,但最后定金和單車都不要了,“車還在路上,公司卻倒了。”據記者了解,悟空單車在今年6月宣布退出共享單車市場,被視作最早撤退的玩家。
這些送不出去的單車現在還堆在他的庫房里。“算上定金差不多公司只能夠本,做好的車也沒法改了再賣,國外的客戶也沒人要。”王超對《華夏時報》記者苦笑。他還告訴記者,之前還有同行說在上海還有5萬輛酷騎單車,問誰要。
而對于王慶坨遍布自行車產業鏈的大小企業來說,一家共享單車企業的欠款,就如同振動的蝴蝶翅膀一般影響巨大。某單車企業負責人馬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現在好多廠子把前期賺的錢都壓里面了。他的朋友之前接小藍單車的訂單,現在庫里還有好幾十萬塊錢的貨。“一輛車有100多個零配件,你家有40多萬,他家還有4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