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核工業集團旗下《中國核工業報》報道,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國際)核電儀控大會上,著名核反應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說,中國目前在核電儀控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要注意加強平臺建設、信息安全保護等工作。
他介紹,近年來,中國在儀控系統、核測儀器儀表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國產化產品。在數字化儀控系統(DCS)方面,中國自主研制的和睦系統已經應用于陽江核電5號機組上投產運行,即將應用于6號機組和紅沿河核電5、6號機組及田灣核電5、6號機組。
此外,基于FPGA技術、由中美合作研發的NuPAC系統已經獲得了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和中國國家核安全局的認證。這些工作為進一步提升核電DCS系統國產化水平,實現“走出去”打下了基礎。
葉奇蓁表示,中國核電技術一直致力于實現國產化。如今,主設備、泵閥大部分實現了國產化,現在國產化的重點已轉移到核電儀控技術。
核電儀控技術需要不斷進步。“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數字化、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可以說是每五年或十年,相關技術就會更新換代。”葉奇蓁說,“如果我們不能保持旺盛的進取心和積極有效的力量,可能很快又會落后。這也是核電儀控與其他領域最大的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核電DCS系統平臺。”
“對于伊朗離心機廠系統受到網絡病毒攻擊導致設備損壞的例子,大家可能還記憶猶新。”葉奇蓁說,“伊朗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從國外引進,但‘后門鑰匙’還掌握在別人手中。最近又出現了‘勒索病毒’,攻擊了全球多個國家政府部門和一些大型企業的計算機系統。對核電企業來說,DCS系統關系到核電運行安全,必須立足國內,充分防范黑客病毒的攻擊,保障信息安全。”
國內第三方數據安全提供商LOCKet專家馬躍飛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一年,針對工業系統等關鍵基礎設施發起的APT(高級持續性威脅),影響了國內上萬臺電腦,范圍遍布全國。他說,核電作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其信息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
此外,葉奇蓁表示,對于核電來說,DCS系統為“大數據”管理、“互聯網+”等新理念的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核電+信息化”同樣會創造出新成果,實現更加智能化的核電運行維護與管理,比如趨勢分析、故障預測、操作指導、事故處置指導等。
他認為,目前中國在核電儀器儀表領域還有一些短板,還有相當一部分產品依賴進口。而進口產品又自成體系,給中國進一步信息化、智能化,甚至實現全廠儀控信息統一管理方面造成障礙。因此,核電儀控領域要充分利用國內儀器儀表行業的能力填補空白,補齊短板。
他同時指出,日本福島核事故讓業界認識到,在嚴重事故中和事故后,核電監測儀表發揮著重要作用,應該加強對這一領域的研發。福島核事故中,絕大部分儀表失效,操縱員無法了解事故情況和核電站運行情況,成了“聾子”、“瞎子”。在事故發生后差不多一周時間里,操縱員無法采取措施來緩解事故,造成了嚴重后果。
他說,核儀表要在嚴重事故條件下繼續工作,就要在監測原理、監測技術上有所創新。在嚴重事故條件下的溫度、壓力、輻照都會使儀表受到很大考驗。如果儀表能在極端條件下繼續工作,就可以為操縱員提供信息,為采取措施提供依據。
福島核事故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提出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要并重,特別要注重緩解。如果事故發生后能快速緩解,減少大規模放射性釋放的風險,保護周圍公眾和環境,實際上也是保障了核安全。“因此核電儀控責任重大。”他說,“因此,核電界要與儀器儀表界加強交流,相互促進,不斷創新。”
核電DCS系統還關系到中國核電的出口。葉奇蓁舉例說,“以成功走向海外的‘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為例,目前國內有4臺在建,海外有2臺在建。在出口海外的首二臺機組中,中方沒有提供數字化的儀控系統,還是提供模擬量儀控系統。核電DCS系統成為制約中國核電‘走出去’的一個短板。”
據其介紹,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核電儀控分會的成立,為行業搭建了很好的溝通交流平臺,有助于“政、產、學、研、用”的結合,有利于推進中國核電儀控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