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表示,看好科技創新與消費升級的機會,并重點提示人工智能、半導體、移動/社交電商、定制家具、數字閱讀、教育等相關行業的機會。
崔瑩認為,2017年上半年,不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信息技術和消費品都是領漲板塊。中國的風險資產也是如此,A股“漂亮50”以消費為主,海外中概股以科技股為主。事實上,從海外成熟國家看,能夠穿越牛熊、持續收獲絕對與超額收益的長跑冠軍,往往是該國在全球分工中的優勢行業,主要是技術創新驅動;順應本國人口結構變化的服務類行業,主要是消費升級驅動。
崔瑩介紹,在美國市場,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Facebook五大科技股“護城河”穩固。美國互聯網公司在全球市場的滲透率在不斷提高,通過橫向多元化+縱向專業化發展,護城河已十分堅固難以超越。五大科技股在各自領域的滲透率、市占率都已遠遠超越競爭對手,已經形成壁壘。而在A股,科技股占比仍然偏低。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后,美國科技板塊在標普500指數中市值占比下降至14%,而從2009年開始,隨著移動互聯網軟硬件爆發,科技板塊快速發展,到2017年在標普500指數市值占比已達22.5%。A股的信息科技板塊從2011年開始也迎來一波快速發展,目前信息科技板塊市值在全市場占比達10%,相比美股偏低。
同樣,穩定增長的消費品在美國是長牛品種。美國股市“熊短牛長”,因此行業指數呈現絕對上漲的行業有很多。從細分指數來看,食品飲料、化藥與生物制藥、一般零售、個人物品(紡織服裝)等消費品行業是美股歷史上典型的“長跑冠軍”。而消費在A股的市值占比依然不高。按照必需與可選兩大行業分類,結合申萬行業體系將申萬二級行業分拆組合匯總出代表A股的消費指數,其中必需消費行業大約13個申萬二級行業,可選消費行業大約9個申萬二級行業。截至2017年7月,A股必需消費的市值約占A股整體的比重為10.6%,可選消費的市值占比約為8.5%,消費行業整體的總市值占A股總市值的比重約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