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認為對財政政策力度的分析主要參考公共財政支出強度和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即全口徑的財政支出。2021年公共財政超收且專項債發行后置,因此判斷約有1.4萬億資金效果將結轉到2022年體現。此外,年前財政已經下達提前批地方專項債1.46萬億,也將帶動開年基建增長。結合實際情況和數據分析,全口徑的基建財政資金支出增速領先基建增速3-6個月的時間,我們預計一季度基建將實現高個位數增長,全年基建增速也將有亮眼表現,顯著好于去年同期和全年增長(剔除基數)。
▍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主要方式是減收和增支,“減收”是中長期的政策方向,“增支”是短期財政逆周期力度的主要體現,關注公共財政支出強度和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即全口徑的財政支出。
財政作為政府的收支管家,體現為四本預算,從規模上看,一般公共預算收支總和在四本預算中占比接近60%,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收支總和占比約為20%左右,二者是政府收支活動最主要的體現。理論上,財政逆周期調節力度取決于減稅降費和財政的支出,但由于宏觀稅負降低是中長期的政策方向,因此不能很好地體現財政逆周期力度的邊際變化。短期政策力度的邊際變化主要參考全口徑的財政支出,包括公共財政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中包含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
▍近兩年財政政策反復強調形成“實物工作量”在經濟數據上體現為基建增長,一直困擾市場的是公共財政的月度支出增速和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很難和基建數據匹配來證明財政支出和基建的相關性。
近兩年財政政策反復強調要形成“實物工作量”,尤其在2021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對財政政策的表述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財政形成的實物工作量體現在經濟數據上便是基建增速。理論上說,從財政支出到最后體現到基建增長的數據上,需要一個過程的傳導,例如地方政府發債募資后將資金撥付到項目,項目開工準備就緒后形成實物工作量。但在實際情況中,如果僅觀察公共財政支出增速,或者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很難說明財政支出情況對基建的前瞻性。
▍我們通過對財政數據的進一步拆解,加總公共財政中基建相關的支出以及政府性基金形成實物工作量的相關支出,得到基建相關的財政資金支出領先基建增速約3-6個月的時間,這也與實際情況相符。
我們通過對財政支出做進一步的拆解,主要包含兩方面:1)一般公共預算賬戶中和基建相關的賬戶支出,主要是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物、農林水事務、交運四個賬戶,歷史來看這四個賬戶的支出在總支出的占比約為四分之一;2)全國政府性基金中基建相關的支出,主要是剔除了其中旅游發展基金支出、彩票公益金基金支出等與形成實物工作量無關的基金支出。將二者加總得到全口徑的基建相關的財政資金單月規模以及增速,發現和基建單月增速的領先關系較為明確,全口徑財政支出領先基建約3-6個月的時間,這也與實際工作開展情況大致相符。其中,需要說明的是,2018年二者變動相似,但增長的絕對水平有差異,我們推測主要是因為2018年嚴格壓縮非標融資帶來地方債務壓力顯著加大,因此短期內的財政支出可能沒有體現到基建增速上。
▍2021年公共財政超收且專項債后置,因此約有1.4萬億資金效果將結轉到2022年體現。此外考慮到專項債部分額度已提前下達,預計一季度基建將實現高個位數增長,全年基建增速也將有亮眼表現。
2021年公共財政收入可能超收7000億,2021年11月、12月新發專項債規模和剩余額度合計約7000億元,判斷總體上結轉到2022年的財政資金約1.4萬億。專項債額度已提前下達1.46萬億,不排除還將有第二批的提前批下達,結合2021年11-12月專項債投入金額,預計約有接近萬億規模的專項債資金將在一季度形成支出。預計一季度基建投資將實現7%左右的高個位數的增長,全年基建增速也將有6.5%左右的亮眼表現,顯著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增長(剔除基數)。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