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熱的發燙。
但在華爾街與科技屆,大佬們卻以截然相反的態度來對待人工智能。在被裁員的壓力下,華爾街的大部分雇員們顯然對人工智能是拒絕的。但在科技屆,人工智能卻欣欣向榮。近年來,亞馬遜一路高歌,市值突破7000億美元,深究其成功原因,人工智能功不可沒。
人工智能因何成為“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AI VS 巴菲特:籠罩在人工智能陰影下的華爾街
華爾街一直對人工智能的應用模棱兩可。近日,倫敦對沖基金公司 Winton進行了一次人工智能的試驗,目的是測試巴菲特旗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投資原則:重大收購通常會不利于買方股東。為了進行這個試驗,研究者們收集并分析了了自上個世紀60年起,近9000多筆的交易數據。
結果如何?人工智能說,巴菲特的理論并不能站得住腳,重大收購并不會損害任何一方的權益。
對于這一實驗結果,巴菲特拒絕發表評論。不過一家對沖公司的基金經理表示,這個試驗結果阻止了我們利用虛假信號進行交易,說不定還能少虧點錢。
人工智能一直不溫不火,直到去年開始才真正的開始爆發,華爾街的大小玩家都開始談論人工智能,也將人工智能做為自己的基本戰略或者研究工具。不過人工智能在華爾街推行的阻力可不小。
第一個不同意的,就是華爾街的員工們。有預測表明,如果保持目前的運算水平、數據收集能力的增長速度,機器學習將在未來的25年內,參與99%以上投資行為。這就將導致華爾街目前將近90000多個工作崗位,包括基金經理、分析師和一些后臺員工,在不久的將來面臨集體失業。
讓人工智能真正的應用在投資領域,可能還是需要些時間,它還存在明顯的缺陷。首先它缺乏想象力,以及沒辦法完成某些預測性的工作,尤其是在宏觀經濟或政治領域,如果沒有足夠的歷史數據支持,人工智能便無能為力。舉個例子,即使有了人工智能的幫助,次貸危機之前,人工智能也沒有給人任何警告完全,因為歷史上完全沒有相關數據可以支持。就是最近的這一波美股暴跌,人工智能同樣也無能為力。
人工智能的投資成績并不樂觀
AI VS 亞馬遜:悄然布局,悶聲發了個大財
不過在科技巨頭的眼里,人工智能就是一顆搖錢樹。上周,亞馬遜剛剛公布了自己2017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業績報表,財報中諸多華麗的數字遠超華爾街的預測,其市值一度突破7000億美元,這讓亞馬遜的CEO貝索斯成功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有分析認為,其Alexa效應與Echo音箱的大賣,是亞馬遜近年來一路高歌的重要原因。
在今年的超級碗上,亞馬遜也砸了重金讓Alexa和貝索斯上了次廣告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如果提到人工智能,亞馬遜總沒有谷歌、微軟、Facebook的名氣響,其實亞馬遜一直在人工智能的賽道上暗暗發力。早在亞馬遜成立之初,其產品推薦就已經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但亞馬遜雖然只是意識到了發展人工智能將是一個極為迫切的需求,不過它并沒有明顯的利用這個趨勢。
不過在智能音箱Echo和語音助手Alexa出現之后,形式一下就不一樣了。在2014年首次推出Echo后,亞馬遜成為了第一家真正將人工智能推進消費領域的領頭羊。時至今日,以Alexa為核心的Echo已經成為消費級市場最成功的AI產品,而且沒有之一。
Alexa 的靈感來源是《星際迷航》中的計算機
目前,越來越多的亞馬遜設備和第三方產品都使用了Alexa的語音功能,通過Alexa收集的數據有助于改進系統。雖然從廣義上來說也增加了亞馬遜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量,但是一旦有數百萬客戶開始使用Echo音箱,或者是使用其他基于Alexa助手的設備,亞馬遜轉型的另一個關鍵環節就開始了。亞馬遜開始積累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對于潛在的受雇員工來說是一個強大的誘惑,成為了熱門的工作地點。據相關負責人披露,在亞馬遜內部已經有數千人在從事人工智能的相關工作 。
在華爾街,雖然AI推翻了巴菲特的一個選股原則,但是從2011年到2016年的總體來看,巴菲特的公司平均回報率是12.5%,遠高于人工智能的投資成績,可以說巴菲特并沒有被人工智能打敗。可以說目前, 人工智能的前途將取決于它賺錢的能力,但在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在人工智能前的阻礙終將是螳臂當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