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發組織數據顯示,全球跨國企業海外分公司的國際生產活動仍在擴張,但近年來放慢了速度。 跨國公司海外分公司的銷售額,增加值和就業率過去五年的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7.3%,4.9%,4.9%),均低于2005-2010年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7%,10.7%,7.6%)。跨國企業國際生產活動增長率放緩導致全球貿易增長乏力,因為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是由跨國企業全球生產體系即全球價值鏈產生的。
全球國有跨國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不斷擴大
貿發組織關于國有跨國企業的新的數據庫顯示,國有跨國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不斷擴大。全球大約有1,500家國有跨國企業,僅占全球跨國企業的1.5%,但他們擁有86,000多家海外分公司,相當于全球總數的10%。國有跨國企業公布的綠地投資在2016年占全球總數的11%,高于2010年的8%。他們的總部分布廣泛,半數以上在發展中經濟體,近三分之一在歐盟。中國擁有的國有跨國企業數量最多,占全球的18%。
全球個別投資政策呈現兩大趨勢
趨勢一:國際投資政策制定十分活躍。 近年來,各國新出臺的投資政策每年達100項左右。各國新出臺的對跨境投資產生影響的其他政策更為廣泛。與此同時,各國還在積極商簽新的國際投資協定。目前正在談判的國際投資協定超過50個,共涉及100多個國家。此外,國際社會還不斷出臺涉及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標準和規則。這些都對外國投資的經營環境帶來重要影響。
趨勢二:國別投資政策近年來呈二元化趨勢。 一方面,國別投資政策總體上繼續走向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另一方面,對外資加強監管和進行限制的措施也在增多。2016年,約有58個國家和經濟體采取了至少124項投資政策措施,大部分的措施都以投資促進和自由化為目標,但1/5的措施引入了新的投資限制,遠高于上世紀90年代以及本世紀初期的水平。這表明全球投資政策總體走向自由化的同時,政府也加強了對外資的監管和限制。
全球投資體制改革將進入第二階段
近年來,國際投資協定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階段性進展。貿發組織推動的全球投資體制的一期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各國新簽的投資協定大多數都參照了貿發組織提出的“國際投資協定改革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投資和企業司司長,“世界投資報告”主編詹曉寧介紹,該“路線圖”提出了改革的五個重點領域:在提供投資者保護的同時加強維護監管權。改革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填補投資促進和便利化的缺失。增加投資者社會責任的條款。增強體制一致性。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體制的改革在議程上處于優先位置。一些新的投資協定增加了以改革為導向的條款,如建立國際投資爭端法院等。投資便利化也日益受到關注,貿發組織的“全球投資便利化行動方案”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此外,許多新協定增加了維護東道國監管權或促進負責任投資的條款。
詹曉寧表示,在改革一期基礎上,國際投資協定體制改革將進入第二階段,重點是老一代協定的更新改進。現行的國際投資協定中有95%是2010年以前締結的。幾乎所有的投資者-國家爭端都是這些老一代協定引發的,而且這些協定造成條約關系的重疊,碎片化和相互矛盾,改革勢在必行。
為此,貿發組織提出國際投資協定改革二期的十大選項并分別作了利弊分析,例如通過新的區域協定整合原有的諸個雙邊協定,簽約國對現有協定中的問題條款加以詮釋,重新談判雙邊協定,終止或放棄舊協定,開展多邊協作等。十大選項為各國改革老一代協定提供了一整套方案,供各國根據具體的國情加以選擇。
作為聯合國系統國際投資政策的主管和協調單位,貿發組織將繼續在改革二期中發揮推動,協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