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機構“完美錯過”
非常遺憾的是,從茅臺上市以來,十多年重倉持有、斬獲頗豐的內地機構投資者,近乎完美地錯過了加倉大牛股的時點。
比如,公募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合計持有貴州茅臺2305萬股,相比年初的2201萬股,僅僅增持了100萬股。
總體來看,境外資金已經主導了貴州茅臺的盤面和定價權。
貴州茅臺的“勢力版圖”
仔細觀察,貴州茅臺的持股格局已經迥然于大部分內地上市公司。最新公布的一季報就是最好證據。
最新公布的茅臺前十大流通股東已經儼然分化成了四個集團。
其一是,國有控股股東茅臺集團和關聯機構茅臺酒廠技術開發公司外,他們持有最多流通股,但在茅臺日常成交上則少有顯山露水。
除此以外,代表外資的滬股通賬戶和QFII機構占據了4席,持股近1億股,為第一大專業投資群體。
其三,代表國家穩定力量的證金公司和中央匯金公司合計兩席,持股逾越3600萬股。也牢牢把握一部分市場話語權。
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