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認為,不會“暴力”去杠桿,不會給市場造成過度沖擊。金融去杠桿的節奏是要兼顧宏觀經濟的運行和資本市場的承受度,需要一系列完善、全面的長效機制的安排。在她看來,嚴格的監管下,有兩類機構將從中獲得發展的機會。
一是有核心金融資源優勢的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將“強者恒強”,銀行業“頭部效應”更明顯。在同業業務納入同業負債監管之后,過去幾年那些業務類型單一、吸儲能力差、主要依賴同業業務擴張的中小型城商行面臨較大的壓力。二是真正有投資實力的私募基金會迎來發展大機遇,投資機構將“去偽存真”。以私募為例,以往有的私募靠加杠桿、做金融掮客等方式盈利,但推高了金融成本,新的監管環境下他們將失去生存空間。一方面是劣幣被驅逐后的資金將流向注重投資能力建設的私募;另一方面是來自銀行端的合作需求。
楊玲表示,打破剛性兌付后,銀行在投資端的收益壓力更大,因此具備客戶獲取能力的銀行未來將深耕資產管理產業鏈的下游,與小而精、專注投資的私募,在客戶端和投資端各自發揮優勢,為客戶創造更好的投資收益。這也是財富管理市場在重塑過程中,跨界合作共贏的大趨勢,在未來混業監管標準逐步統一之后,監管套利空間消除,依據自身稟賦尋找自身產業鏈定位是各類資產管理機構的必經之路。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