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發改委和各省物價局規定,食鹽出廠價為每噸300到500元。而目前市面上500g一包的平價食鹽普遍標價為1.5元左右,換算后即每噸3000元。也就是說,從出廠價到銷售價,食鹽的價格飆漲了6到10倍。由此可見,在放開政府定價機制后,食用鹽存在很大降價空間。中國鹽產能達到每年8000多萬噸,而食鹽一年銷量只有800多萬噸,完全有能力保障食鹽供應。豐厚的供給量和懸殊的成本與市價差促使鹽的供給側改革。
本次鹽業改革將對原有的鹽業銷售體系造成較大沖擊,或將倒逼鹽業公司主動尋求與食鹽生產企業展開合作。原來品牌優勢不明顯,渠道不完善的地方鹽業公司將面臨整合或淘汰;優質的鹽業公司則將得以向外省擴張,借助渠道和品牌優勢,將自身業務做大做強,鹽業銷售格局面臨洗牌。
參考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食鹽從管制到市場化的過程來看,最終的市場格局大概率將演變成寡頭壟斷的局勢。從競爭格局看,中鹽的央企背景使得其品牌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容易成為寡頭之一;同時地方鹽業公司將迅速分化,不具競爭力的鹽業公司渠道將被淘汰,強勢的地方鹽業公司將由周邊起慢慢向全國范圍布局,盡快提升自己的市場占有率;中小食鹽生產商仍然處于代工境地,份額將收窄并進行兼并重組,數量迅速減少;機制靈活營銷能力強的民營企業份額將迅速提升。
目前國內鹽企多品種鹽的品種數量及定價與國外市場仍有很大差距,鹽業改革后食鹽定價市場化,將激發生產企業創新活力,有利于高毛利的多品種鹽開發。多品種鹽(目前占比約11%)未來有望成為主流用鹽,占比將進一步提升,食鹽價格有望步入長期上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