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崩”股陰霾仍未散去。
6月2日,創業板指盤中一度擊穿2015年“股災底”,以1711.82點下探近兩年新低。盤中,中航資本(600705)、星期六(002291)、普萊柯(603566)、中礦資源(002738)、百川股份(002455)、利德曼(300289)、中南文化(002445)、南威軟件(603636)等8只個股盤中再現“閃崩”。
加上前一交易日的皖天然氣(603689)、英維克(002837)、龍宇燃油(603003),兩個交易日內已經有11只個股加入“閃崩股”大軍。其中,皖天然氣(603689)更是遭遇了連續兩個交易日的跌停。
回顧端午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5月26日),三聚環保(300072)低開低走,股價經過橫盤震蕩之后,午盤開始劇烈大跌,收盤前半個小時,三聚環保突然閃崩,直接跌停。
此前的4月13日,漫步者(002351)、邦訊技術(300312)等多只個股盤中也出現“閃崩”,盤中遭到大單砸盤跌停。
此外,A股多只“溫州幫”股票也閃崩不斷,如超訊通信(603322)、金發拉比(002762).
近期A股為何頻現個股閃崩?有觀點認為,是A股高估導致,也有觀點認為是因為杠桿資金撤離所致。
簡單梳理可見,上述發生閃崩的個股中不少是次新股,不少個股流通市值占比低于50%。
據澎湃新聞梳理統計,4月1日以來,遭遇閃崩的個股共32只,其中超訊通信(603322)跌幅最大達67.58%。此外,朗源股份(300175)等3只個股跌幅超過50%。
關于個股閃崩,金百臨秦洪此前稱,業內人士傾向于認為,前期盤中屢屢“閃崩”的個股的做空壓力,主要來源于委外資金的清理。不過,隨著清理的推行,“閃崩”股數量漸漸趨于減少,市場參與者開始推測A股的壓力有所減緩。
此外,也有機構人士判斷,正是由于場外配資收緊,導致杠桿大戶資金奪路而逃。一名不愿具名的證券策略分析師告訴記者:“十年前做的股改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是拖延了問題而已。就閃崩股的表層原因看,是管理層要金融去杠桿,真正誘發閃崩的根本還是上輪牛市做得泡沫太大了。”
反觀2015年的第二輪暴跌,正是因為配資盤難以補充資本而被配資方無情平倉,導致股價持續一字跌停板。對比現在,秦洪認為,可以預期的是,如果中小市值品種的股價再度急跌,質押平倉盤可能會出現,從而會使得更多的籌碼涌出。
不少分析師認為,金融去杠桿尚未結束。海通證券宏觀研究分析師姜超指出,當前市場最關心的問題是,去杠桿何時結束?只有在出現經濟顯著下滑、資產泡沫破滅、或者杠桿率顯著下降等情況下,貨幣緊縮才會告一段落,但目前的經濟只是緩慢降溫,而地產泡沫仍大,債務杠桿率還在上升,而且美國加息在即,從各種條件觀察去杠桿尚未結束,這也意味著,利率上升和經濟下行的風險尚未消除,股市和債市缺乏系統性機會,仍需現金為王,耐心等待機會。
也有分析師將“閃崩”現象直指市值高估,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如果是高估的話,這是正常現象。”他認為,有很多股東進行股權質押風險較大,在某個時點,誘發出平倉風險,這也是誘發個股閃崩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不少中小市值個股接連走低,平倉盤壓力接踵而來。部分個股的股東將股票質押,伴隨股價的大幅下跌,質押股份一旦接近平倉線,股東不得不面臨平倉或補充質押的壓力。
就這些個股的后市情況來看,秦洪認為,目前這些股東的減持面臨著諸多限制因素。但通過強平的方式,可以避開減持的諸多限制。如此一來,中小市值品種的后續走勢仍不宜樂觀。
減持新規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力。
廣發證券分析師陳杰認為,2017年和2018年是首發及定增限售股集中解禁的年份,尤其是定增限售股的解禁市值分別高達2.4萬億元和3.95萬億元。減持新規將極大地緩解限售股解禁減持壓力,尤其對定增限售股“解除限售之日起12個月內,減持數量不得超過其持有該次非公開發行股份數量的50%”的要求,將顯著減輕定增股份集中減持的壓力。此外,對于市場關心的股權質押風險,減持新規將質押股權的強行平倉納入減持監管范圍,可以減輕此類減持給市場帶來的壓力,降低了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