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起于微瀾之間。
日前,國內第二家相互保險組織--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下稱“信美”)正式開業;百日之前,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下稱“眾惠”)則已率先開業。至此,眾惠與信美形成了一財一壽相互呼應的格局。
根據保監會發布的《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相互保險組織是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礎上,由全體會員持有并以互助合作方式為會員提供保險服務的組織,包括一般相互保險組織,專業性、區域性相互保險組織等組織形式。
在傳統保險公司林立的格局下,從哪個細分領域切入、從哪個合適場景開始等問題,考驗著相互保險組織的智慧。據悉,眾惠主要從產業鏈角度服務小微企業,而信美則將聚焦養老和健康需求,二者似乎都抓住了痛點,但也同樣面臨著難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相互保險如同硬幣的兩面,既有優勢也有不足,前者如共同所有、參與管理 、分享盈余,后者如難以利用資本市場、缺乏股東的外部約束等。目前,國內的相互保險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兩者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市場的多元化發展。
國際相互合作保險組織聯盟(ICMIF)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相互保險保費收入1.2萬億美元,占全球保險市場總份額的27%,覆蓋9.6億人。
“一條一塊場景論”突圍
“‘相互’強調的是一種內在所有、彼此依存、影響的關系,正是這些或緊密、或松散的關系,才如織網般的界定出一個個有形無形的不同場景。因此,典型場景對相互保險而言意義格外不同,這種彼此關系的強弱差異,也正是相互保險和網絡互助的重要區別之一。”眾惠相互戰略副總裁湯寧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道。
湯寧用“一條一塊”來概括相互保險所需的典型場景。“眾多的小微企業和個人,因某種關系聚合在一起,這種關系往往是簇集、塊狀的形態,而產業鏈的上下游則是垂直、條狀的形態。”
這一理論比照具體實際來看,“以全球經驗來看,農村是典型的塊狀聚集體,日本的農業保險100%為相互模式,法國的農業保險70%為相互模式,美國這一比例也達到了47%;船東互保協會、漁業互保協會等則誕生于相應的產業鏈之上。以眾惠實際來看,聯合跨境電商服務平臺踏浪者國際發起‘ 小微企業及個體經營者融資保證相互保險計劃’ ,以及車聯網平臺中交興路發起‘ 車旺大卡司機意外傷害相互保險計劃’ ,二者都是從產業鏈角度服務小微企業的相互保險計劃。”
在相互保險的典型場景中,如何進行風控無疑至關重要。對于這一疑問,湯寧表示,“一方面,需要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對風險的精準識別、定位和防控;另一方面,正是上述強關系的存在,使得產業鏈上的每個主體都會置于一種有形契約和無形監督之下,一旦惡意違約,付出的成本將遠高于違約收益,甚至有可能從此被排除在整個產業鏈之外;如果并非惡意違約,也會容易自證和他證。”
至于相互保險的產品設計,信美負責人曾卓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信美將采取“共創”模式,精算師直接與用戶接觸,有針對性地為用戶設計保障方案;還將開發“樂高式”模式,即將保單模塊化,把單個保險變得簡單、透明、責任清晰,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進行組合。
由于相互保險在國內仍然屬于新生事物,上述構想的具體效果需要時間檢驗。據悉,目前已有數十家組織正在保監會排隊申請相互保險牌照。
區別傳統機構、互助平臺
除相互保險組織自身的發展路徑外,其與傳統保險公司以及網絡互助平臺的優劣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朱俊生表示,“其實,相互保險組織和股份制保險公司擁有眾多共同點,如承保對象、銷售制度、準備金制度等。二者最大的差別在于相互保險組織的投保人也是所有人,擁有選舉和被選舉、監督建議、分享盈余等權利。因此,相互保險組織并不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這有利于保護消費者利益,也是其優勢所在。目前,國內的相互保險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兩者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相互補充。”
當然,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有優勢也有不足。“相互保險組織不是股份制公司,不能上市、發行股票,難以利用資本市場;雖然相互保險組織的投保人也是所有人,但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一般投保人難以參與具體決策,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情況。”朱俊生續稱。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朱俊生表示,“從國外實踐來看,相互保險組織一直在探索如何彌補這些不足,如可以通過貸款、發行債券、再保險等方式進行資本優化,建立獨立、專業的董事會,對核心業務和運營風險進行充分管理。”
信美負責人胡晗認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突破了時空限制,投保人可以充分、便捷地反映意見建議,經營信息可以第一時間向投保人傳遞,制度和技術有效限制了‘ 內部人控制’ 。”
需要關注的是,關于保監會多次提醒社會公眾網絡互助平臺風險一事,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燕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網絡互助平臺沒有相互保險牌照,定位多是公益、慈善,不能經營保險產品,否則即為違法違規,這與持牌的相互保險組織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