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香港作為國際商貿平臺和金融中心,應該繼續發揮對外聯系的功能,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內聯腹地的優勢,提升整個灣區的競爭力。”
6月16日,香港貿易發展局與江門市政府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共同開拓展國際市場日”活動,香港貿發局總裁方舜文做了如上表述。她認為,香港可以提供融資、國際運營和風險管理服務,加強與珠三角企業合作,推動其產業升級轉型。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首次作為國家戰略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日前召開的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也提出,要攜手港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暢通三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發展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灣區經濟。
江門市委常委易中強表示,香港已連續多年位居江門外商投資來源地和出口目的地首位。江門的土地資源豐富,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唯一具備可大規模連片開發土地的城市,其中大廣海灣經濟區不僅適合建設國家級的區域合作平臺,也非常適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實施重大突破性政策創新的試驗區。
江門市副市長許曉雄也表示,江門提出科學謀劃江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其重要內容就是加強江港合作,結合香港的綜合優勢、橋梁作用以及先進發展經驗,利用江門的區位、土地、資源、服務等優勢,大力引進、學習香港的技術、資本、管理、理念等,實現共同發展、雙贏發展。
方舜文還認為,港珠澳大橋通車后,香港和江門的人流和物流更便捷,兩地可以加強在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合作。“例如生產商可以選擇在江門通關,再經大橋到香港,然后以香港空運把一些需要更快付運、價值較高的產品(如電子產品),出口到海外市場。而香港企業也可以利用江門的土地資源,考慮把產業轉移至江門的工業園區。”
根據香港貿發局年初的調查顯示,江門市企業普遍希望銷售更多產品往“一帶一路”市場,同時希望通過香港獲取市場信息,以及尋求融資等專業服務。
香港貿發局歐洲首席代表徐耀霖認為,這正是香港的獨特優勢——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專業的人才、便利的融資。“中國約60%的對外直接投資是通過香港走出去的,內地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若善用香港平臺將事半功倍。”
對于未來的粵港合作,方舜文建議,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可以和深圳加強在證券、基金、債券等方面的流通合作。另外,若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可以由前海擴大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估計成效將會更高。商品貿易方面,大灣區可以在CEPA框架下,把粵港澳三地市場更緊密連系,互認產品檢定結果,促進商品自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