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21日到23日,珠峰迎來了天氣最佳的窗口期,幾百名登山者和夏爾巴人向導決定在這一窗口期沖頂。另外,以往的經驗告誡登山者,如果在下午兩點之后下山,由于珠峰天氣的復雜性,死亡的概率將會迅速提升到70%。幾百人在不到三天的時間之內爭相往一個只有乒乓球臺大小的頂峰聚攏,于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珠峰上一時間開啟了“堵車模式”。
擁堵對于登山者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他們必須放緩步伐,這大大延長了他們沖擊頂峰所用的時間,一些遇難的登山者必須在花費10-12個小時登頂之后,再花4-6個小時返回,這樣做疲勞感和耗氧量也會顯著增加。“只要有決心,傻子都能登上珠峰,關鍵是要活著回來。”
除了不具備天時地利,游離于黑白之間灰色登山產業,也讓探險活動充滿了安全隱患。
一般而言,選擇從中國境內北坡上山的人要遠遠小于從尼泊爾境內南坡山上的探險者,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國西藏,只有一家公司有資質帶旅客登頂珠峰,同時公司會要求登山者擁有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的登頂經歷,這無疑會增加登頂珠峰的間接成本。而在尼泊爾,南坡登頂的成本至少要比北坡便宜17萬元人民幣。
然而缺乏經濟發展可能性的尼泊爾對于登山探險旅游的依賴程度也比較強,據尼泊爾旅游局稱,其境內注冊的登山公司超過1600家,而且受到產業紅利的驅動,尼泊爾登山的商業化套路要野蠻激進得多。數據顯示,尼泊爾政府今年春季向登山者發放了381張許可證,創下了歷史記錄,而每一張許可證的價格大約是1.1萬美元。即使在事故發生后,當局也沒有對這一指標進行限制。
當然,事后證明,這381張許可證的獲得者中不乏連冰爪都不會穿的人。盡管尼泊爾當局也會對登山者的健康水平提出相應的要求,但業內人士稱這種健康證明完全可以造假。因為如果一些嚴謹的登山公司拒絕了某些不符合條件的登山者,他們必然會被另外一些條件寬松的公司所接納,費用或許更低,這就無疑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根據BBC的相關報道,尼泊爾攀登珠峰的活動摻雜了越來越多的娛樂味,在一些收費比較貴的登山團中,當地公司宣傳人們甚至可以“像度假一樣爬山”:有當地土著夏爾巴人幫助攜帶各種物資、氧氣瓶,還有人幫忙燒水、做飯甚至是幫忙穿衣服、系鞋帶和上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