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觀察到另一個有趣現象,中國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收入增長了10.3%,利潤增長了9.7%,而且成本只增長了10.1%。你會發現,大企業不僅很賺錢,而且成本增長的比收入更慢,這說明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規模效應的經濟規律依然在起作用。
(大公司VS整體公司)
規模效應不僅是一個經濟規律,也是一個最常見的企業競爭優勢,它在說,企業可以在業務擴張的同時,保持成本不增加。比如互聯網是一種特別明顯的此類生意,用戶數量的增長,并不需要等比例的程序員和服務器數量的增長。金融行業也有類似的特征。此外,銷量巨大的品牌生意也是如此。
反直覺的是,越是在大型經濟體,越是在經濟平穩和低速增長期,大型企業的優勢就越明顯,生意就越是趨向于大型企業集中。在經濟的繁榮期,反而才是中小型企業的機會,否則,小企業只能在邊緣,尋找和占領一個小眾市場,或者尋找技術突破的邊緣機會。
說到這里,最近還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最大的500家公司,會不會成為未來經濟的領軍企業?因為對比美國的案例,工業時代統治經濟的一直是道瓊斯那30家巨型超級公司,可是這些年,美國經濟真正的領導者是標普500那500家大型公司。中國的中證500能成為標普500那樣的領導企業嗎?
標普500當年是依靠技術創新,讓大量的中小公司成長為巨頭。然而我們的中證500中是有很多細分行業的優秀公司,它們確實有機會,但是作為整體,公司市值都不便宜,反應投資人寄予很大期望,但是目前反應出來的盈利能力顯然不能令人滿意。
漲價賺錢時代結束 未來拼效率
總的來說,企業的三季度財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對大多數普通生意來講,依靠定價、靠不斷漲價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未來的商業競爭,比拼的是誰能更好的降低成本、誰更便宜,未來賺的是運營和效率的錢;對普通人來說,有低成本優勢的大公司,是目前經濟環境下,更可靠的選擇。
那么對于大多規模不大的公司,前景如何呢?總的來看,還是比較令人欣慰的,這3451家公司作為整體,本期的經營現金流依然還是大幅增長的,達到30.5%。
于此同時,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公司們整體放慢了投資的步伐,資本開支(蓋廠房擴大再生產等)的增速掉到了只有4.5%。印象當中,在前兩年,經濟環境也是比較困難的,但是企業家投資仍然敢于做到兩位投放!但是本期資本支出降低到4.5%,這說明大多數生意的老板,確實變得更加的謹慎和保守了。守住現金流,保守投資,理性和謹慎的態度,有助于公司應對環境和外界可能出現的任何不確定性。
財經資訊-什么行業增長最快?
教育行業增長很快,不同口徑有18-30%的增長,但是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個流量生意都要考慮,一個流量到底花了多少成本。就像我們以前說的,某英語培訓機構,很可能就是被線下過度的擴張拖垮的,但是輕資產的線上培訓同行們,似乎過得還不錯。
醫藥行業不出意料的好,23%增長。雖然經歷了兩輪4+7帶量采購了,但是大型仿制藥廠和各種原創藥廠,依然有很好的增長空間。醫藥還有一個比較不錯的細分行業叫研發外包(CRO),這是個好生意邏輯和印度軟件行業是好生意一個道理。印度IT人才特別多,因此印度工程師便宜,硅谷IT行業大量印度人,全球的呼叫中心接線員也大量印度人,也是因為英語好,而且便宜。我們的醫藥研發外包,道理一樣,研發新藥,一個美國的醫學博士成本是多少?而我們又是多少?華為的成功也是這個道理,人口紅利向工程師紅利切換,已經在財報中體現,已經讓諸多大公司成功了。
房地產增長很快,但賬面收入妥妥的20%增長,但這是赤裸裸的合理合法財務合規的投資假象。房地產的收入確認一般延遲2-3年,這和蓋房子的交付周期有關,你看的財報增長,是2-3年前就賣掉的房子,今天寫進了財報。實時動態,你要去看合同負債,也就是合同銷售金額的增長率,基本全行業都是個位數,萬科掉到只有6%,另一個行業老大據數據來看,是在降價去庫存。
建材很好,水泥好的不像話,27%的增長率;但玻璃很差,竟然是負增長。所以這兩個放在一起看,就顯然不是重啟房地產,不是搞投資基建走老路,而是商業模式的原因。水泥其實某種意義是個壟斷生意,因為運輸半徑問題,優勢企業能壟斷半徑內的市場,因此,能占據經濟高速地區,如華東、如珠三角,企業就會非常賺錢。其實這是個企業>行業的生意,就那么幾家賺錢而已。
這些會游泳的行業還是非常的賺錢。財經資訊總的來說,剛需的比可選的好,高頻快消的比耐用低頻的好。雖然整體確實在放緩,但是選對行業,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人生成功方程式=出生在大型經濟體+選擇朝陽行業+個人勤奮努力,每個人,其實都依然還有機會!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或“財經365網”微信公眾號看財經深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