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直面 L 型增長
理論和現實都證明,沒有所謂“新周期”,8% 也不符合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
還是 2016 年 5 月“權威人士”說得深刻:
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 V 型,而是 L 型的走勢。我要強調的是,這個 L 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對此,一定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
那么,為何會出現 L 型增長呢?筆者認為,有三個重要原因:
1. 趕超效應結束:中國過去增速快是因為起點低,可以借助后發優勢實現趕超。但如今,中國在很多領域已經接近甚至超過發達國家(例如 5G、移動支付、基建),趕超空間縮小。相反,越南、印度等發展水平落后于中國的經濟體,則完全有可能利用趕超效應實現“高速增長”。
2. 中等收入陷阱: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發展中國家到達中等收入水平后,失去成本優勢,增速開始放緩甚至停滯不前。中國目前增速的放緩完全符合發展經濟學的規律,即使我們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增速也不會回到過去的 8% 。
3. “中美國”時代的結束:哈佛大學歷史學家弗格森在 2007 年提出“中美國(Chimerica)”一詞,用來形容“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世界經濟格局。次貸危機后的世界經濟再平衡,意味著靠外部需求拉動增長的黃金時期已經結束。
04
責任、理性和勇氣
任澤平的主要錯誤在于:
? 低估結構性問題的復雜性,看到 PPI 的短期反彈就激動到無以復加。
林毅夫的問題則在于:
? 將主要問題歸咎于外部性、周期性因素,是鴕鳥心態;
? 缺乏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階段性規律的客觀認知;
? 不理解“消費才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終極動力”這一規律。
在此,筆者要澄清兩點:
1. 我在過去幾年已經多次撰文反駁任澤平、林毅夫的觀點,我的批評是一貫的、一致的,并非事后諸葛亮式的指責。
2. 堅持對事不對人。這樣的批評,想必對方當然心里會很不爽。但如果任由這樣的觀點誤導民眾、誤導政策,豈非罪莫大焉?我堅信,在國家利益和社會責任面前,學者的面子輕若鴻毛。
每個學者,無論影響力大小,都應該時刻以凱恩斯的兩句話自我警醒:
真正危險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許多自以為不受任何理論影響的實踐家,卻往往是某個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
面對 6% ,我們應該摒棄“新周期”、8% 這樣的不靠譜論調,下定決心:
? 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以更大的歷史勇氣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讓改革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紅利。
? 加快淘汰僵尸企業,實現市場出清,避免重蹈日本“短期問題長期化”的歷史覆轍。
? 淡化對增速的關注,下決心提高增長質量,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或“財經365網”微信公眾號看財經深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