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交易者不知道如何適當的進行加倉,結果造成不當的部位成本結構。所謂加倉,是指既有部位已經獲利,而且當時的價格趨勢還繼續發展,交易者為了取得更大的獲利而擴大部位規模。首先讓我們看看一些錯誤的加倉方式。最初是 1 口合約,開始獲利之后,追加 2 口合約,然后再追加 3 口。這種加倉方式,將造成部位成本結構頭重腳輕。換言之,在越高的成本價位,持有的合約口數越多。請注意,每經過一次加倉,整體部位成本不但會提高,而且是加速上升。萬一行情回調,后果將不堪設想。頭重腳輕的部位,只要行情稍微來回,就可能勾銷整體部位的獲利。
恰當的加倉方法 ,要讓最多口合約持有最低的成本,隨著價格趨勢朝有利方向發展,后續追加的合約口數越來越少。如果起始部位為 10 口合約,接著加倉 7 口,然后是 4 口、 2 口、 1 口。這種加倉方式,與前面的頭重腳輕結構不同,雖然每次加倉會造成整體部位的成本增加,但增加速度會持續減緩。所以,萬一有價格趨勢反轉,也不會立即侵蝕部位成本。這種加倉的 成本結構,類似埃及金字塔,底部比較大,頭部比較小 。讀者不妨想想,如果埃及金字塔采用“頭重腳輕”的結構,恐怕很難在 4 600 年的時間考驗之后仍然繼續挺立。交易的情況也是如此。如果采用顛倒金字塔結構,很容易就會倒塌,所以務必要確定底部最大。
穩當持久
我有一位朋友,他從事小麥期貨交易,起始資本只有 2 000 美元。在一次大行情的啟動點附近,他買進 2 口小麥合約。幾天之后,部位賺了不少錢,足以承擔另外 2 口合約的保證金。隨著行情繼續發展,他很快又買了 2 口合約。通過這種方式操作,繼續了幾個星期。由于部位持續獲利,每隔幾天就能累積足夠的保證金加倉,而且加倉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因為部位越來越大,獲利也越來越多,所以能夠更快累積加倉所需要的保證金。兩個月之后,他已經持有 30 多口合約,總值超過 5 萬美元。可是,好景不長,多頭走勢最后還是結束了,于是價格開始向下反轉,而且跌勢相當猛烈。下跌走勢對于部位獲利的侵蝕速度,快于當初上漲走勢的獲利累積速度。價格上漲過程中,只有最初購買的合約,得以享有全程獲利,這些合約的數量最少。后來購買的合約口數相對較多,且是由多頭走勢中取得的,獲利也相對最少。價格下跌過程中,情況剛好相反,開始呈現損失的合約數量累積得很快。幾星期后,先前累積的獲利就完全消失了。這是因為他的態度過于激進,不知道如何進行加倉,沒有通過妥當的資金管理計劃擴大部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