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縱觀過去十多年的情況來看,房地產可具有持續性的保值能力,而多年來,投資者手持房產的保值增值效果顯然好于股票投資。與之相比,中國股市漲少跌多,而不少上市公司圈錢需求顯著大于投資回報的狀況,由此也加劇了市場投資回報率較弱的局面。從實際情況來看,多年來真正通過股票實現持續性盈利的投資者,還是占據很少的一部分,而多數投資者還是難逃“七虧二平一贏”的命運。
“拋售”言過其實,部分上市公司操縱利潤是真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對A股3349家上市公司的2017年一季報和中報進行了梳理,剔除上市房企,有139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投資性房地產相關數據。對比一季報與中報的投資性房地產價值,265家公司環比增加,43家公司不變,1087家公司環比減少。
僅憑投資性房地產價值減少一項標準便說千余家房企拋售房產有夸大之嫌。但是房地產市場持續十余年的火爆,使房產成為優質投資標的,有些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不如一套學區房,甚至引發上市公司“賣房摘帽”“賣房保殼”“操縱利潤”確是事實, 2017年上半年也確實有一些上市公司在賣房。
對于上市公司賣房扭虧的現象,中國指數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蔣云鋒對記者分析說:“第一是與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有一定關系,房價高企,賺錢相對容易;第二說明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差,創新能力不行;第三是當前資本市場進入退出機制不夠完善,如華為這些優良企業不上市也能很出色,而一些垃圾企業雖然業績很差,卻仍然能留在A股市場上,給予投資者炒作空間和機會。”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范偉紅向記者表示,根據中報的減持信號,單純得出“大量拋售”是不正確的。同時,從宏觀調控的角度看,提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一定程度上,上市公司減持或者變更房地產的投資用途為自用,對于國家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經濟脫虛向實是非常有利的,也避免投資性房地產淪為上市公司盈虧操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