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消息,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2017年3月8日,剛履新不久的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首次對媒體透露了中核與中核建的重組事宜,并表示雙方就像是“談戀愛”,戀愛的過程可能是迅速閃婚,也可能是長達十年的愛情長跑。
2017年3月17日,中核旗下上市公司中核科技發布公告稱,中核集團正在籌劃與中核建戰略重組事宜,重組方案尚未確定,方案確定后尚需獲得有關主管部門批準。兩天后,上市公司中國核電、中國核建也公布了該消息。
一、歷史背景
1999年4月,國務院批準5個軍工總公司改組為企業集團的框架方案,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核總)改組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集團)和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建)。
1)主業分工:
中核集團: 分家后,中核保留了完整的核工業科研生產體系,主業上,除了具有投資建設和運營核電站的資質,中核還是我國主要的核電技術開發主體、核電設計及工程總承包商、核電運行技術服務商和核電站出口商,同時也是國內核燃料循環專營供應商、是核環保工程的專業力量和核技術應用主力。
中核建:主業逐漸明確為“軍工工程、核電工程、核能利用,核工程技術研究、服務”。是我國核工業產業建設的“國家隊”,具有三十余年不間斷從事核電建造的經驗,代表了我國核電工程建設的最高水平,并擁有國際原子能機構授權設立的全球唯一一家核電建設國際培訓中心。此外,該集團在核能利用、水力發電、投資、金融等業務板塊也有涉及,也是我國自主四代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海外推介的唯一責任主體。
二、雙方合作亮點
實際上,雙方早已開始合作。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9月,兩大集團已經合作建成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一期工程已經建成。業內專家介紹,從核能技術研發、核電發展的角度看,兩大集團打了多年的“配合”,合并為一家后,核心競爭力將明顯提升合并之后,變成一家既有設計研發,又有建造施工、工程管理和運營管理能力的核電企業,在全世界目前也不多見。
重組后,新集團“走出去”主打核電技術不光有華龍一號,還多了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兩張牌”出海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實際上,就核電技術而言,中核目前在運在建、擬建的民用反應堆技術包括二代和三代壓水堆、重水堆、海陸小型堆、快堆、池式低溫供熱堆,并多年深耕聚變堆。而中核建近年來力推高溫氣冷堆和一體化殼式供熱堆產業化,積極從“承建方”向“業主”轉型。
三、市場格局變化
據介紹,從成立時間,產業規模等多方面來看,中核集團都是核電行業公認龍頭。而過去十幾年,隨著中廣核發展壯大、國家電投誕生,外界一度形容三大核電集團為“三足鼎立”。
而作為核電項目承建方,中國核建與三家業主都有合作。信息顯示,中核建目前擁有10 多家核電工程建設專業施工下屬企業,具有30 萬、60 萬、70萬、100 萬千瓦級各系列機組的建造能力,并已經具備華龍一號、AP1000、EPR 先進壓水堆建造能力。
業內專家表示,單從核電角度看,中核與中核建的合并,重塑了三家業主組成的產業競爭格局。核電建造環節分量很重,‘新中核’在整體實力和產業話語權上再次與中廣核、國家電投拉開了距離。
四、機會挖掘
中核集團和中核建重組之后,國內核電格局格局發生巨大變化,雙方旗下上市公司有望率先受益,具體情況如下圖:
更多個股直擊板塊:核電
除此之外,作為央企,中核集團與中核建實施重組,是能源行業繼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國電與神華重組后,第三例落地的央企重組,98家央企由此縮減至97家,軍工央企減少1家,核電產業將迎來“新三角”格局。因此央企改革也將借此再度成為近期熱點。
更多個股直擊板塊:央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