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政府下發《關于煤炭工業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深入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促進高碳能源低碳發展、黑色能源綠色發展,做好“煤文章”、打好“能源牌”。
上述《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淘汰落后產能三年攻堅行動”。2017年貴州將全部淘汰退出9萬噸/年煤礦,2019年底前全部淘汰退出15萬噸/年煤礦和21萬噸/年煤礦,確保完成“十三五”期間淘汰7000萬噸落后產能任務。
公開資料顯示,貴州煤炭資源儲量相當于中國南方除該省外12個省(區、市)的總和,名列全國第5位,有“西南煤海”之稱。在2013年貴州省銷出的1.82億噸煤中,外銷達到0.51億噸,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實際上,自2016年2月國家實施煤炭去產能政策以來,貴州省是全國去產能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貴州煤炭去產能2107萬噸,僅次于山西省和河南省。2017年的去產能目標為1500萬噸,同樣排名第三。
上述《意見》還提出,貴州省對煤炭工業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旨在到2020年形成全省煤礦全部為30萬噸/年及以上、基本實現機械化開采、全面實現智能化控制、穩定保障電煤供應和其他用煤需要、符合集約安全高效綠色要求的現代新型煤炭工業體系。
此外,貴州省還計劃投入巨資進行技術等方面的改造。《意見》內容顯示,2017年至2020年,貴州省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重點用于淘汰落后產能、智能機械化改造、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獎補。
貴州省今年的改革計劃中也明確提出,要在今年完成13處煤礦改造提升和建設,并通過提高現有生產煤礦5個百分點的產能利用率,使全年產量達到1.23億噸。
而為了擴大規模和產能、解決小煤礦頑疾,貴州省自2013年以來一直在堅持推行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然而,其面臨的阻力卻著實不小。
“按照國家去產能政策,淘汰這些小礦,建設大礦。但大礦的建設周期長,投入巨大,融資是一個大問題。”貴州省能源局煤炭處處長高騰友曾向媒體表示。
此外,因為資金的原因也產生了煤礦企業掛靠、涉法涉訴、保留煤礦推進緩慢等問題。據《能源》雜志報道,截至今年5月初貴州省涉法涉訴煤礦300余處,延緩貴州省煤炭行業去產能和轉型升級步伐,影響煤炭穩定生產供應。
有觀點認為,隨著去產能和兼并重組的不斷深入,貴州省落后產能將不斷退出,而怎樣實現煤炭的穩定供應,則成為貴州解決目前煤炭緊張的燃眉之急和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共退出煤炭產能6897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