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是2015年,外界多半不會預測到,僅僅兩年后,大紅大紫的豐巢和速遞易就因為缺少可行的盈利模式而巨虧上億元資金。
彼時,智能快遞柜項目備受資本青睞,阿里、京東、蘇寧、中集以及各大快遞公司也紛紛入局。據遞易智能CEO鄒建華透露,該行業發展五年,累計投資約100億元,但如此巨額的投入卻收效甚微。
近日,速遞易母公司成都三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泰控股”,002312.SZ)因連續虧損兩年以上被實施ST處理。根據年報顯示,該公司2016年虧損金額高達13億元,其中負責運營速遞易業務的成都我來啦網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虧損金額為5億元,占據整體虧損額的38.5%。據媒體報道,中國郵政原本準備以20億元入股速遞易,然而由于其巨額虧空,中國郵政方面態度逐漸轉冷。
另一邊,順豐、申通、中通、韻達等快遞巨頭共同投資的豐巢也并不好過。據順豐控股發布的年報顯示,豐巢去年虧損達2.36億元。雖然今年1月豐巢獲得了A輪融資,但其原始股東中通、韻達、申通卻不同程度減少了對豐巢的投入。
智能快遞柜解決的痛點是快遞“最后一百米”的交付問題。一百米,既是從配送終點站到用戶手中的距離,雖看似不遠,卻是決定用戶體驗、控制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的關鍵環節。
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目前快遞包裹從配送終點到用戶手中這段距離不足整個運輸流程的5%,卻要花費大約5小時才能送到,占據了整個快遞業務時長的45%。與此同時 ,2015年我國快遞平均單價為13.4元,快遞最后一公里快遞員每配送一單公司支付的費用為1元,隨著包裹量增加以及人工成本增加,最后一公里的成本還在不斷攀高。由于場景特殊,最后一百米難以通過改進流程或者引入機器提高效率,因此一直是各家快遞公司頭疼的難點。
成都三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補建認為,速遞易不僅只是解決快遞最后一百米難題,更要打造一種生活方式。借助速遞易,可以敲開社區的大門,構建社區O2O第一入口。
在補建宏大的社區O2O構想中,速遞易不僅是智能快遞柜,而是一個具有連接、展示和交付功能的智能終端,它可以充當社區電商的前置店、實體店。未來還會加入社區金融、醫療、生鮮、洗衣、支付等功能,逐漸發展成為囊括吃住行娛完整生態鏈的第三方平臺。以此為想象力催生出各項增值業務,才是速遞易真正的盈利模式。
“大家爭奪的實際上是社區O2O這個焦點”,在一次公開講話中,中集電商副總經理段躍江道出了智能快遞柜混戰的實質。他認為大電商具有無法匹配生活服務本地化的特點,因此圍繞小區展開的商圈“未來商機巨大”。而順豐早已有布局社區O2O的野心,此前它已經開始大舉發展嘿客業務,雖然遭遇滑鐵盧,但智能快遞柜的出現又讓這家公司燃起了對社區O2O的期望。2015年雙11期間,豐巢推出了“微倉”模式,只要消費者在線上完成支付,后臺就會推送取件密碼到客戶端APP,真正做到了“一手交錢,一手提貨”。
在2014年迎來全面爆發后,社區O2O這一概念便逐漸轉冷。當初打著社區O2O概念高調出場的明星企業,如社區001、叮咚小區、順豐嘿客,也相繼隕落。先是叮咚小區資金鏈斷裂,大舉裁員,接著嘿客O2O項目也在巨額虧損后全面收縮,估值100億元的社區001也無力回天,大量布點出現裁員、發不出工資的情況。
邵鐘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智能快遞柜以社區O2O為方向發展并沒有錯,但就目前而言要以此盈利還言之過早,而且探索怎么切入社區這個過程本身就非常耗錢。
快遞柜行業組織“柜友會”秘書長鄒建華則認為,目前通過社區O2O盈利的模式沒有成效,但另一方面發展硬件資本投入巨大,如何盈利以便維持資金鏈仍是行業需要思考的難題。
目前在收費戰打得最響的是速遞易,其采用的是快遞員派件收費(快遞員投放快遞時需根據快遞柜大小繳納一定費用,大箱0.6元/件,中箱0.5元/件,小箱0.4元/件)+用戶寄件收費+用戶超期收費+廣告業務收入+增值服務收入的模式。據悉未來的發展中,還可能向小區物業收取一定平臺費用。即便收費項目名目繁多,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僅僅只是“蠅頭小利”而已。
而邵鐘林也認為目前智能快遞柜市場尚且處于培育期,向用戶和快遞小哥收費可能打擊各方對智能快遞柜的使用意愿,長遠看來并不明智。此外,廣告上商業進展程度較低,洪先生說“可以看到他們目前屏幕上播送的寶馬和奔馳的廣告只是處于背書的階段,是否能實現盈利還有待觀察。”而這些微薄的盈利需要覆蓋的,卻是高昂的成本。
邵鐘林介紹,智能快遞柜目前面臨幾個方面的壓力:其一,速遞易快遞柜成本高昂,布局一個硬件設備需要幾萬元資金;其二,速遞易與豐巢兩家打鋪點戰,抬高了物業租金,以往只需幾百元的場地月租費用變成了兩三千元;其三,地推、運營費用高昂,一個用戶的轉化需要耗費上百元資金;其四,折舊與研發費用高昂,研發一臺設備需要30萬元以上,而設備一旦更新會之前鋪設點不得不全盤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