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2017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研究成果”顯示,去年房地產市場去化加速、資金寬松等良好環境的催化下,上市公司賺的盆滿缽滿;而今年形勢急轉直下,尤其3月份之后,全國已有55個城市發布160多次房地產調控政策。調控政策頻繁施壓,使房地產企業苦不堪言,業績下滑,七成房地產上市公司股價下跌。業內人士認為,2017年是房地產市場調控趨向嚴厲的一年,房企經營面臨大考,行業優勝劣汰將展開,房地產上市公司格局重構的進程將加快。
2016年,在房地產市場去化加速、資金寬松等良好環境的催化下,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分化態勢加劇。一方面,大型房地產上市公司在產品、項目、資金、管理等要素的絕對優勢下,強者恒強。2017年一季度大型房地產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大幅跳漲,可見一斑;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加大,只能斷臂求生或退出市場。上述研究指出,在2017年房地產企業需求端、資金端雙向受抑的情況下,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已成為必然。
通過綜合研究萬科、恒大、中國金茂、華夏幸福、碧桂園等代表性上市房企。中指院的研究結果指出,隨著投資和開發規模的增長,滬深及內地在港上市房地產公司總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大,2016年,滬深上市房地產公司總資產均值達到510.24億元,同比增長25.48%;內地在港上市房地產公司總資產均值達到1227.08億元,同比增長32.60%。
在營業收入方面,營收超過500億元的滬深及內地在港上市房地產公司營業收入均值分別為1135.90億元、1103.02億元,同比增長29.30%和28.72%。其中,萬科、中國金茂、華夏幸福等龍頭房企領先優勢顯著。不過,營收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和小于50億元的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增速則明顯落后,其中滬深上市房地產公司分別同比增長21.91%和10.01%;內地在港上市房地產公司均值則分別同比增長11.46%和7.04%,房地產上市公司分化進一步加劇。
房地產調控政策如此緊鑼密鼓的發布,有沒有給房地產市場的行情帶來一些轉變呢?安信證券跟蹤的4月份65大城市一手房合計成交22.64萬套,環比下降24.9%,同比下降43.2%,累計同比下降27.6%。再看看二手房市場的行情變化。安信證券跟蹤的4月份16大城市二手房合計成交8.89萬套,環比下降18.5%,同比下降16.9%,累計同比下降19.0%。
2017年至今,房地產市場整體業績欠佳,那A股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表現如何呢?據數據統計顯示,年初至今,A股149家房地產上市公司有近70%的家股價處于下跌狀態。這其中,下跌最大的是城投控股,跌幅為48.87%。從3月底,各級政府房地產調控政策大密度出臺之后,城投控股的股價開始“一跌不復返”了。值得注意的是,從統計數據來看,還有近四分之一的房地產上市公司股價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逆勢漲幅最為強勢的要數京漢股份,該股從2017年年初至今的漲幅已達66.51%。
房地產調控政策發布如此密集,房地產行業會否就此持續降溫下去呢?中信證券研報分析認為,此次政府的調控可能會造成銷售速度下降,房價不再上漲。但是,由于政府著力打擊存量房市場,新房交易速度可能仍然良好。開發企業是熱點城市價格的接受者而不是決定者。二手業主降價動力不足,開發企業只要適當理性定價,銷售去化可能就較好。同時,企業投融資意愿也維持較高水平,板塊杠桿率和資金成本緩慢提升。預計全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能有12.9%的增長。
興業證券研報分析認為,政府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密集發布會帶來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重點公司銷售向好也會支持全國基本面向上。調控政策的出臺主要是為了抑制部分區域房價的超預期增長,引導居民的資產配置向三四線城市傾斜。因而,會比較看好三四線房地產的基本面和地產相關產業鏈。譬如招商蛇口、新城控股、港股的碧桂園,以及地產產業鏈下游的家電股。(原標題:調控頻繁施壓 業績下滑股價下跌 上市房企格局重構進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