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上交所、深交所也隨即出臺實施細則,這是繼2016年1月7日后再次修改減持政策。關于新政對市場中長期的影響,中歐基金認為,政策雖然緩解了未來2年定增與大小非解禁的資金套現壓力,但更堅定了特定股東減持的確定性。從另一方面看,新政對未來中小市值公司的成長性和融資能力是一種遏制,或近一步壓低其估值中樞,或對題材股、殼資源股和ST股存在殺傷力。短期來看,限制減持的新政或有“維穩”之意。
海外市場方面,上周美聯儲公布的會議記錄及初領失業救濟金數據,使得市場對于6月份再次加息25BP、年底美聯儲縮減其資產負債表的預期較為一致,美國三大股指均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這也帶動了新興股票市場、包括香港市場的上漲。而歐洲、日本上周公布數據較少,加上受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表現相對較弱。
整體而言,金融監管的收緊仍然是未來一段時間直接影響國內市場的最大因素,國內股債兩市因為關注度高、參與主體和資金較多,或將是監管的重心所在。中歐基金認為,近期股指波動振幅應該較為有限,而每一板塊內具體品種的分化有可能更加明顯。如果投資者長期關注的是真價值的藍籌股和價值型的基金,那么在任何時候都不必悲觀。
淺嘗輒止
端午節期間,對市場影響最大的消息是證監會出臺的《減持新規》,與2016年1號文相比,《減持新規》主要變化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擴大了適用范圍,第二是完善對原有監管對象的監管體系。新規最受市場關注的是針對特定股東的監管,其影響是增加了一級市場和非公開發行市場的投資者的退出成本,旨在引導股東有序減持股份,杜絕市場操縱行為,進一步壓縮一二級市場套利空間。
對A股短期影響方面,《減持新規》有利于市場風險偏好回暖。《減持新規》進一步規范重要股東的交易行為,使得中小投資者在與重要股東的博弈中地位得到改善。長期來看,改善A股目前熱衷短期炒作的生態,引導市場回歸長期的價值投資理念。另一方面,抑制過度的資本運作,大股東退出的時間周期被大幅拉長,引導企業家重新重視公司的運營和盈利的改善。
港股方面,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略有走弱,國內金融去杠桿以及監管從嚴,對港股內資板塊已有壓制,但在外圍股市正向帶動以及人民幣走強的刺激下,港股近期仍出現一波反彈。短期展望,港股或仍將受到國內外資金偏好,下行空間可能不大。
市場不公平性大幅緩和
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證監會公告〔2017〕9號),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規在保持現行持股鎖定期、減持數量比例規范等相關制度規則不變的基礎上,專門重點針對突出問題,對現行減持制度做進一步完善,有效規范股東減持股份行為,避免集中、大幅、無序減持擾亂二級市場秩序、沖擊投資者信心。
上周指數分化非常顯著,銀行業非銀金融基本承擔了維持指數上漲態勢的任務,因此滬深300相較于其他指數跑出了非常強的偏離度。但到周五,表現開始有所擴散,多數產業出現普漲。市場調整到目前的水平后,業績和監管風險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釋放,金融地產的活躍雖然沒有徹底激活賺錢效應,但對于恐慌殺跌的遏制已經在上周五被證明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開始期盼所謂的“最后一跌”,而最核心的不確定性在于監管是否會繼續加碼。端午假期出臺的減持新規意義非常重大,一方面,與此前直截了當的監管相比,減持新規釜底抽薪地遏制了引發市場不公平的主要參與者——產業資本和大金融資本,布局落子精妙;另一方面,雖然短期新規可能進一步擠出市場參與者而導致成交的進一步不活躍,但被擠出的資金多數是為中小投資者貢獻負賺錢效應的資金,因此在短期的潛在風險之后,市場將更加健康地向前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