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A股所處的經濟環境極其類似20世紀80年代美股所處的經濟環境,即經濟增速開始減緩、經濟結構開始調整。美股中既有IBM這類傳統經濟向新經濟轉型的制造業科技股,也有微軟這類橫空出世的創業類科技股。今日國內所處的經濟結構轉型階段與美國當時經濟結構轉型階段幾乎一致。而美股延續至今的牛市行情恰是從當時起步的。因此目前A股市場興起的新經濟元素并不僅是概念而已,而是奠定牛市的堅實基礎。
先看一下目前美股市值排序:蘋果、谷歌、埃克森美孚,再看一下港股市值排序:“騰訊控股”一馬當先,而傳統意義上的五大地產股市值總和都未超過“騰訊控股”。而在2008年之前,無論是美股還是港股,金融地產板塊的市值比重還是居高不下的,尤其是港股市場,幾乎就是地產股的天下。但今天新經濟概念股再度給美股和港股帶來了活力,美股已經迭創牛市新高,而港股也逐步接近歷史新高,這一切背后都離不開新經濟概念的要素。而且這一輪新經濟概念要素顯然與上世紀末的網絡股泡沫不同,其背后的基本面支撐要素是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應用的“用戶體驗”。只有理解了“用戶體驗”這一名詞,才能夠真正把握好未來十年的A股牛市。
今天A股具備相類似的條件,“石化雙雄”等能源股為何不能夠像埃克森美孚那樣成為中流砥柱?如果成本控制的問題得到紓解,那么能源股“由熊轉雄”指日可待。而新經濟要素會貫穿于主板和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之間,十年前“騰訊控股”市值僅6億美元,現在市值超過1200億美元,股價超過500港元/股,估值接近70倍PE,維系如此高估值的基礎是“用戶體驗”,這與上世紀末網絡概念股的炒作有著本質的區別。目前,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創新產業,嫁接新經濟要素的“用戶體驗”隨處可見。而這些可以幫助投資者很好地把握新經濟概念股的趨勢,創新產業中“高德地圖”、傳統產業中“四川長虹(行情 股吧 買賣點)”都是值得研究的案例。未來,投資者關注上市公司產品可能更甚于關注估值。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并不是說經濟運行與股市運行是完全同步的。20世紀80年代美股牛市啟動幾乎就不符合經濟學原理,因為當時美國經濟增速減緩、通脹高企,但是由于上市公司普遍減少了資本開支反而增厚了利潤。與此同時新經濟概念股逐步培育成熟,其成長為藍籌股的過程推升了股指。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美國經濟復蘇緩慢但是美股走勢良好,新經濟概念股和能源股再度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