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據中證報報道,《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修訂版即將出臺,修改后的辦法將允許報廢“五大總成”交售給再制造企業。
業內介紹,“五大總成”分別指汽車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后橋和車架。
據悉,修訂版辦法重點推進三方面改革:一是取消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總量控制的要求,實行先證后照的制度;二是允許拆解回用件進入市場流通,開展綠色汽車消費;三是鼓勵“五大總成”交給有資質的再制造企業進行再制造。
現狀有望得到改善
目前,國內報廢車市場狀況并不樂觀。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機動車回收數量達到174.1萬輛,同比下降了3.1%,其中汽車為147.2萬輛,同比下降7.6%。對此,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副巡視員胡劍萍表示,機動車報廢數量下降主要是國家對實施報廢拆解的鼓勵政策推不動。
整體來看,根據2015至2017年的回收數據顯示,流入正規報廢汽車拆解廠的報廢汽車,僅占注銷車輛的20%至25%,市場中有60%以上的比例,被不同的市場主體消化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法拆解。
業內稱,造成當下局面主要的原因就是,非法拆解企業給出的市場回收價格,會比報廢汽車所給予的價格要高一些,因而這些車主的選擇會被利益所左右。
不過,這一現狀極有可能通過新規的落地得到明顯改善。歷史資料顯示,2001年6月,國務院頒布并實施的《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中,曾明確表示,報廢汽車的收購價格,按照金屬含量折算,參照廢舊金屬市場價格計價。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一條在修訂后的新規中已經廢除,并且改為市場主體自主協商定價。與此同時,商務部透露現階段正在積極組織修訂相配套的國家標準。
市場空間廣闊
實際上,隨著汽車生產和消費量的增長,外加上新規落地,市場預計汽車報廢量將會迅速增加。有機構預計,2018年我國廢舊汽車報廢量將突破700萬輛,2019年有望超過1300萬輛,增速將保持在10%以上。不同車型報廢標準不同,目前占汽車市場銷量主體的乘用車使用年限一般在8年到10年左右。這也意味著我國汽車報廢高峰正在臨近。
目前,我國報廢汽車報廢率約為3%,回收拆解率為20%左右,修訂版政策落地后,預計到2020年,我國報廢汽車市場空間有望超過1000億元。
而在報廢車領域,不少公司已經布局,汽車零部件、固廢處理等板塊顯示:
天奇股份:通過收購乾泰科技,切入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產業鏈。目前,公司已實現循環業務板塊全產業鏈布局,建立了從回收、拆解到交易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怡球資源:擁有汽車自動化拆解、資源深加工、零部件再利用技術和經驗的企業,收購的lico擁有三條全自動破碎生產線,若全部用來處理報廢汽車,年處理能力超過50萬輛,且其擁有汽車尾氣催化器回收、處理、深加工的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公司預計,未來將利用lico經驗技術,整合國內汽車拆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