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20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成立,開啟了中國人財富管理的新格局。
中國基金行業這20年來不忘“初心為公”,牢記使命,所承擔的各項主要使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年后,中國基金行業已成為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子行業,截至2018年1月底,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達12.17萬億元,產品近5000只,基金資管機構128家,普惠了全國的6億基民,累計實現盈利超過2萬億元。
展望未來,中國基金業在專業化、多元化和國際化上還有很大的潛力,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養老體系上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20年總回報超過2萬億元
公募基金公開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為廣大基民理財,理財中最重要的是回報,這也是中國基金行業過去20年最重要的使命。
過去20年來中國A股市場經歷了四次牛熊轉換,債券市場也曾經歷多次牛市行情,使得中國基金業總體為基民創造了超過2萬億元的回報。
天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基金業所有公募基金的歷史利潤累計為2.06萬億元,簡單平均每年利潤超過1000億元。
有5個年份基金行業凈利潤超過5000億元,其中,2007年基金行業本期利潤超過1.1萬元,2009年基金行業利潤9200億元,2014年和2015年基金行業利潤分別為5200億元和6800億元。剛過去不久的2017年,在藍籌風格基金和貨幣基金盈利帶動下,全年實現了約利潤5600億元。
分紅也是基金回報投資者的方式之一,中國基金業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中期分紅為1.66萬億元,加上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分紅,已經超過1.7萬億元。
從單只產品收益率來看,截至2018年2月27日,共有11只開放式基金的成立以來收益率超過10倍,其中,華夏大盤以23倍的收益率遙遙領先,該基金曾多年名列基金業績冠軍或前幾名。如果算上封閉式基金以及它們封轉開后基金的收益率,那么能給投資者帶來10倍以上收益率的基金數量會超過20只。
相比業績基準而言,無論是主動權益類基金,還是債券基金、貨幣基金,整體都取得了明顯超越業績基準的投資回報,體現了基金公司專業理財的能力和水平。
基金管理規模已超12萬億元
過去20年,中國基金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資產規模是發展的最重要體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