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鑫證券分析師嚴凱文認為,各大指數進入調整原因有三:一是大周期品種靜態盈利雖好,估值雖低,但仍然普遍走低,成為拖累指數的原因;二是金融去杠桿進入深水區,在地方融資平臺、地方債務、國企杠桿率被強約束,進入償債高峰期的背景下,對沖性降準作用有限,流動性環境繼續收斂(回購、拆解利率顯著上升即是例證),降低風險偏好與估值中樞;三是2015年跨界并購高峰期在3年承諾期到期后,今年將迎來規模性的商譽減值。
5月,在股諺之中向來以“五窮”的形象在投資者心中投下陰影,這令投資者對波動加劇的市場更加謹慎。
事實真的如此嗎?
數據統計顯示,2003年至2017年這15年中,5月滬綜指下跌次數為8次,占比53.33%,與上漲年份幾乎是平分秋色,因此所謂的“五窮”在近年來的行情中并無數據支撐。
相反,經歷過近三個月的調整,A股市場步入低估值區間,向上修復的動能正不斷積蓄。5月2日,上證綜指、深證成指、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市盈率分別為13.83倍,23.78倍、28.8倍和42.5倍。
其中,上證綜指的估值回到2016年2月水平。而2016年2月滬綜指最低下探至2638.96點,正好是階段底部。在此之后,滬綜指便震蕩反彈,至2018年1月下旬,累計反彈幅度達18.82%。深成指則回到2015年4月水平,中小板估值低于歷史均值,而創業板則處于歷史低位。
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表示:“上證綜指2638點的估值底大概率有效,市場情緒變化契機初現。投資者對宏觀經濟的預期不算樂觀,類似于2016年4-5月、2017年4-5月,前兩次市場情緒的修復都有個過程,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國海證券認為,市場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需要業績兌現,也需要政策的逐漸落地。但上證50以及上海市場成交量的萎縮,意味著市場距離底部不遠。
關注創藍籌“未來一個階段,A股將進入大盤搭臺、小盤唱戲的階段,同時大盤底部的確認是成長"出奇"的必要條件。”天風證券策略分析師劉晨明表示,從行業結構上看,今年成長行業業績的轉好,是支撐創業板指相對滬深300業績趨勢更好的核心因素。
數據顯示,全部A股2017年年報和2018年一季報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8.9%和14.9%,增速放緩;中小板年報和一季報增速分別為19.6%和19.5%,增速走平;創業板(剔除溫氏、樂視、光線、堅瑞)年報和一季報增速分別為7.7%和27.8%,創業板50(剔除光線傳媒)為10.4%和27.6%,一季度增速有較大幅度回升。總體來看,各板塊2017年年報表現均低于預期,但創業板2018年一季報表現略高于預期。
創業板與主板之間盈利差正在擴大。據華泰證券測算,2018一季度主板非金融累計歸母凈利增速回落至25.5%;2018一季度創業板(不含溫氏股份、樂視網)歸母凈利增速自2017一季度以來首次超過主板非金融,達到34.5%;創業板與主板歸母凈利增速差從2017三季度的-18.9%擴大至2018一季度的9%。
“主板業績增速回落,創業板與主板盈利差擴大,ROE修復進入后半段,創業板與其凈利差值將繼續走擴,成長股估值提升有望持續。”曾巖表示。
平安證券分析師魏偉、張亞婕表示,當前A股盈利具有兩個特征,一是板塊盈利格局發生了反轉,即創業板盈利高于主板,成長高于藍籌;二是創業板內部盈利分化加大,創業板50指數的盈利增速遠高于創業板。
“政策基調使得市場風格發生微妙變化,維持今年風格偏向成長的判斷,但近期周期價值板塊的配置價值有所提升。”長城證券分析師汪毅表示,成長股方面,建議聚焦優質“新藍籌”。創業板一季報較好,但半年報仍面臨商譽減值風險,看好一級行業的軍工、新能源行業。金融消費等價值板塊有望迎來修復窗口。金融開放步伐加快疊加MSCI的資金流入利好價值藍籌表現,前期金融消費板塊經歷一波調整,部分優質價值龍頭的估值從國際視角看并不太貴,可能逐漸迎來較好的配置時點。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