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卜,平日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span>
蘇軾把每天的開支控制在150文以內。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每月發工資后取出4500文錢,分成30堆后用繩子串起來掛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長長的畫叉挑取一串,取完后就把畫叉藏起來。平常在屋里放一只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錢,以備來客時招待使用。
當然,這樣“節流”還不夠。
蘇軾經多方申請,從當地衙門那里弄到數十畝廢棄荒地,于是他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
在“節流”的同時還做到了“開源”。
相比于古人,現在的理財更加多樣化。各種各樣的理財渠道讓我們眼花繚亂,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理財并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理財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場沒有盡頭的學習過程沒有絕對的結果,只有最合適的路徑。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最后才能不斷收獲。
由此可以看出,理財知識|與古人比理財 我們確實太嫩了!理財是不分時代不分國界的,古代的時候古人都沒有拋棄理財,作為現代人的你還在猶豫嗎?你難道還會輸給古人?獲取更多理財知識及行情動態,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理財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