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財政政策基本以積極為主,但逐漸側重增效,貨幣政策更多強調靈活精準和結構性支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般每年12月上中旬召開,為各部門部署來年經濟工作(會后即開始)、各地方制定《政府工作報告》(次年1-2月)、全國兩會形成《政府工作報告》(次年3月初)提供頂層指導。資本市場一般會在12月份初步對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行快速表征和反映,但可能對次年更大力度的落實措施疏于考量和布局。以史為鑒,我們梳理了2013-2022年十年間經濟工作會議的10個關鍵部署,并回溯提煉規律性認識。建議持續加強對今年經濟工作會所提“擴內需”政策的關注。
對過去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部署重點內容的規律性認識:
▍在穩增長壓力比較小的窗口期,政府可能會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
過去10年,主要的結構性改革包括:地方債管理(2014年)、“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2017年)、“房住不炒”房地產改革(2017年、2021年)、資管新規防控金融風險改革(2018年)、平臺經濟改革(2021年)等。防風險是永恒主題,我們預期本輪經濟復蘇企穩后(或是2023年下半年),政府將在金融風險去化方面會推進更多實質性工作。
▍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時期,政府會強調穩增長措施。
2015年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穩中求進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原則,基建和地產作為逆周期的兩個可互相替換的政策抓手,過去可能輪流發揮穩增長作用。2015、2016年主要重啟支持房地產,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后,2019年著重強調逆周期調節,2022年大力啟動基建,我們預期年度基建投資增速將達12%。2023年一季度,考慮春運人口大遷徙和鎮鄉基層醫療條件不足或將引發的醫療資源擠兌和推遲節后返城問題,我們預計財政、貨幣政策均將前置發力,致力于推動市場主體信心快速修復。
▍經濟工作會議綱舉目張,來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各部委都會推出重磅落實文件。
經濟工作會議主要由中財辦組織籌辦,與次年的中財委會議同屬中財辦主要工作之一,兩者具有一致性連貫性。此外,次年的政治局集體學習和中發國發文件也一般會對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行有力呼應。例如,2015年底經濟工作會議提“三去一降一補”,次年中財小組兩次會議均做相關部署,同時國務院圍繞鋼鐵、煤炭等行業發布去產能意見文件;又例如2021年底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次年中財委會議專題研究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目前2022年經濟工作會議的文稿正拆解分工給各部委進行細化落實,我們預期2023年將出臺帶有定量目標或實質內容的恢復擴大消費支持政策,面向平臺企業為主的資本“紅綠燈”清單落地執行,同時,在高技術制造業領域孵化更多國際領先、專精特新企業。
▍對于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的重點工作,可能在次年出現工作力度偏強、層層加碼等問題,并在后續重要會議中再進行糾偏。
例如,2016年地產被定義為“三去一降一補”的去庫存支持政策使得房價再次明顯提升,而后在2017年底強調“房住不炒”,并在隨后年份持續加碼;又例如,2020年底經濟工作會提到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2021年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對平臺經濟一刀切、“碳運動、碳沖鋒”等問題,為此,在2021年底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從當前情況推演,我們認為明年可能在擴大消費領域出現局部地區、行業的力度偏強,導致消費通脹壓力和新形式的不公平問題。
▍從政策表述看,過去十年財政政策基本以積極為主,但逐漸側重增效,貨幣政策更多強調靈活精準和結構性支持。
2013-2022年經濟工作會議中,關于財政政策的直接描述分別是2013年積極、2014年積極(有力度)、2015年積極(加大力度)、2016年積極(更加積極有效)、2017年積極(取向不變、優化支出結構)、2018年積極(加力提效)、2019年積極(大力提質增效、注重結構調整)、2020年積極(提質增效、更可持續)、2021年積極(提升效能,更加精準、可持續)、2022年積極(加力提效,保持必要支出強度)。關于貨幣政策的表述分別是2013年穩健、2014年穩健(松緊適度)、2015年穩健(靈活適度)、2016穩健年(穩健中性)、2017穩健年(保持中性)、2018年穩健(松緊適度)、2019年穩健(靈活適度)、2020年穩健(靈活精準、合理適度)、2021年穩健(靈活適度)、2022年穩健(精準有力)。我們預計2023年前期仍以加大政策實施力度為主,下半年將逐漸提升對財政“效能”和通脹的考量。
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