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工業品漲價潮波瀾壯闊,這將是中長期的價值重估。中國經濟需要調整自己,以適應這個價格長期中高位運行的新時代。漲價潮來勢兇猛: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的7月份部分商品價格及指數顯示,全國鋼材價格指數為90.63,比上月上漲4.30點,比去年同期上漲28.12點。全國有色金屬價格指數為83.00,比上月上漲3.06點,比去年同期上漲14.20點。與此同時,受下游需求推升,煤炭價格的漲勢更加強勁。今年5月以來,進口煤炭均價在上升。5月進口均價在每噸520元左右,7月達到每噸接近600元水平。進入8月,價格仍在上升。根據CCTD數據,在8月4日、11日,每噸5500大卡進口煤價格分別報收651元、652元。
跟環保督查密切相關的化工品領域,漲價潮更加明顯。以重點產品環氧丙烷為例,上周環氧丙烷華東市場價大漲18.1%至13700元/噸,兩周累計漲幅達30.5%。有報道稱,山東地區濱化、大澤、三岳及天津大沽等裝置檢修或降低負荷運行,其中藍星東大9萬噸或面臨永久性關停,市場供應持續緊張,部分檢修裝置復產對整體供應面影響不大。受此影響,軟/硬泡聚醚華東價格上周分別上漲3.6%/10.2%至14250/12650元/噸。與此同時,化工領域重點產品分散染料等價格也不斷上調。
這一輪漲價的原因很清晰:去產能和環保督查帶來減產停產,促使基礎工業品價格重新發現、向正常水平回歸。前些年的粗放式擴張,實際上人為形成了低于合理水平(即扭曲了的)基礎工業品價格。如今,隨著去產能、環保限產等政策的推進,產品價格出現恢復性上漲。同時,對應的股票價格也在上漲,這本是正常的經濟信號。
2012~2017年,過剩產能出清的軌跡十分清晰:黑色、有色等上游采掘行業產能投資大幅下滑,部分年份負增長;鋼鐵、有色、建材等中游行業產能投資大幅下滑,部分年份負增長;化工、造紙等中下游行業產能投資大幅下滑,部分年份負增長。
環保方面,環境督查力度前所未有,《環保稅法》實施準備工作正在推進,種種舉措,都指向“綠水青山”的目標,同時也意味著工業品的價格必須包含環保成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傾銷廉價產品,而將污染成本轉嫁給社會。顯然,環保成本的上升,將是長期、不可逆的。
盡管不排除漲價有資金炒作的因素、有對環保督查過度解讀的因素,但價格回升的中長期趨勢是明確的。對上述企業來說,它們迎來了有利潤的新時代,而這個新時代不會曇花一現,因為此“利潤”只是正常合理的利潤,以前占用免費資源、罔顧環境污染時代的利潤,才是扭曲和不正常的。
“漲價”“斷貨”已經成了企業家微信朋友圈的熱門詞匯,至于如何應對,則并不容易回答。經濟鏈環環相扣,這一價值重估,將會對下游以及整個中國經濟產生影響。
下游制造業企業成本上升,壓力顯然因之增加。國家統計局的CPI數據顯示,下游的生活資料價格上漲幅度仍然較低,說明漲價向下游傳導不明顯。顯然,對下游企業來說,未來將是艱苦的。如何消化成本上漲的壓力?這是擺在許多企業面前的課題。成本上升,顯然最終將推動通貨膨脹。如何消化通脹壓力,以及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則是擺在政府決策者面前的課題。近期,研究界在熱議“新周期”是否到來。“新周期”是否到來仍有疑問,但經濟升級尚未完成、新動能尚且不足則并沒有多大疑問。基礎工業品漲價是向正常水平回歸,同時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所必經的一段路程,需要盡早準備應對。(原標題:評論:適應價值重估的時代)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