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期發展包括體格發育,也包括心理行為發育。如果早期發展滯后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隨著近年來一系列實證調查研究結果的發布,貧困地區兒童的境況得到了真實呈現: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15年對甘肅華池縣0- 3歲幼兒早期發育的基線調查顯示,未經過任何營養和教育項目干預的0-3歲幼兒,篩查可疑率為23.9%,異常率為19%,總計42 .9%。篩查結果“異?!?,意味著須將幼兒送往專業機構干預治療;2016年9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對云南尋甸的兒童能力指數測量顯示,綜合來看,云南省尋甸縣5歲兒童的發展水平相當于上海市3歲兒童的發展水平。
這樣的結果并不多么讓人意外,兒童早期發展狀況對其日后智力、身體發育、認知、性格、情感、心理、社會交往等的影響,早已被國際腦神經科學、發展心理學等研究成果證實。
早期發展滯后,其實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但這并不單純是兒童個人及其家庭的不幸,因為對身處貧困地區的人們來說,暫時的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貧困的代際傳遞,而貧困的代際傳遞必然影響整個社會的效率和公平。從這個意義上說,消滅貧困、共建和諧就必須高度關注貧困地區兒童的早期發展。
2016年10月27日,在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第五屆反貧困與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上,專家提醒,中西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有4000萬兒童由于教育和營養等缺乏,早期發展滯后?!凹偃魧ω毨У貐^這一代不做干預,我們將來會面臨嚴重的問題,社會差距、社會鴻溝會不斷擴大,國家應該盡快干預”,這是會上專家們普遍的聲音。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與專家們的呼吁相一致,中國政府已經展開了行動。兒童的早期發展列入了“十三五”規劃,同時中國正在相繼實施家訪計劃、營養包計劃及山村幼兒園計劃,助力兒童早期發展。
因為兒童的早期養育具備公共產品的一定屬性,強調國家干預的必要性是正確的。中國政府2015年出臺《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困難地區兒童發展整體水平基本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要達到這個目標,公共財政的投入和社會慈善機構的介入均不可少。
但與此同時,也應考慮到問題的復雜性。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導致兒童認知滯后?研究發現,不良的養育行為是一個重要因素,假若一個家庭陪嬰幼兒讀書、唱歌、用玩具做游戲等認知刺激練習非常少,兒童的早期發展就往往會出現問題。更有研究者指出,由奶奶帶的孩子相對更加內向、受到的刺激性互動更少,一般在母親離開家庭后,幼兒的智商容易出現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急劇下降。(原標題:消滅貧困需要關注兒童早期發展)